闺华记_作者:千年书一桐(223)

2018-02-11 千年书一桐

  她倒是没想着让几个孙女跟谢涵一样学那些官家小姐的读书认字和琴棋字画,而是想让几个孙女跟着谢涵学一点规矩和当家理财的本事。

  毕竟现在的谢家不是十多年前的谢家了,她的孙女不说嫁个城里人或读书人,至少也能嫁个地主家吧?这人要是不精明些,到了婆家不立事,什么都拿不起来,婆家能喜欢上吗?

  她的女儿吃够了不得公婆欢心的苦,因此她是决计不想让自己的孙女再吃这些苦,顶不济到时的陪嫁丰厚一些,可陪嫁再丰厚,也得自己有本事守得住吧?像新月和弯月这两个没脑子的还真是不好说。

  不得不说,张氏为这些孙子孙女还真是操碎了心,哪个她也放不下。

  “还是咱娘说得对,让她们姐妹几个多亲近亲近也是好的,我就稀罕涵姐儿这说话办事的气度,我们小月要真能学到涵姐儿的一成半成,我可真烧高香了。”郑氏陪笑道。

  她的小月已经十五了,学是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可若是跟谢涵走近乎了,说不定能借上谢涵的光说一门好亲事才是主要的。

  “弟妹,小月的性子够沉稳了,你还不满意?正经说要学也该是我们家这两个,一天到晚跟个野猴子似的,我是管不了,说多少也不好使。”吴氏半天没捞到机会说话,总算找到机会开口了。

  “两位伯娘客气了,三位姐姐各有各的好,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好了,我们去前面吧,摆饭了。”谢涵起身收住了这个话题,领着大家去了前院。(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四章、请客

  由于今天来的人多,又是一个端阳节,菜的样数肯定不少,炕桌摆不下,因此谢涵特地命刘妈妈把饭摆在了外院的西边屋子,那里原是预备做外书房用的,没有盘炕,正好摆了两张大圆桌。

  “我的天哪,这些都是用来吃的吗?”谢沁、谢泽、谢鸿和谢潇四个进屋一看桌子上摆的凉菜和点心,都睁大了眼睛。

  不说每道菜摆的造型都不一样,更难得的是每道菜的盘子边上还有一朵小雕花,不是用白萝卜就是用胡萝卜刻的,配合着盘子里菜的造型,起到了点睛的效果。

  “是呢,别说吃了,我们见都没见过。”谢沛也感慨了一句。

  他的岳家好歹是镇里的乡绅,以前还觉得岳家的条件不错,每顿饭都有鱼肉,可跟谢涵这边一比,什么也不是。

  “看,我没撒谎吧?我就说了小妹家的厨子做的东西包管你们见了得流口水。”新月这会忘了刚才的尴尬,摇头晃脑起来。

  谢涵见此微微一笑,“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不过就是几样南边的菜式,在扬州,这些都是常见的家常菜。”

  “啧啧,到底是官家小姐,家常菜吃的比我们过年还好。”吴氏羡慕了。

  “祖母,我知道了,不如我们就在镇里开一个馆子,让小妹家的厨子去当大厨,生意包管好,随便一道菜拿出来就能镇住了那些人。”谢沁说道。

  “我同意,我和二哥去镇子里下过几次馆子,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菜式。”谢泽忙附和。

  他也在镇里念书,要是能在镇里开馆子,岂不是能天天吃到这么好吃又好看的菜式?

  “行了,擦擦你们两个的口水吧,说的轻巧,开馆子,镇子里有几个人能下得起这样的馆子?”谢沛敲了这两个头的脑袋。

  “那就去县城开。”谢沁换了个建议。

  “好了,今儿是过节,这开铺子的事情等过了节你们去找高管家讨论吧,我们先入座吧,走热菜了。”谢涵见两个婆子端着托盘站在了门口,忙招呼大家落座,而方氏和白氏两个不等谢涵吩咐便去门口把托盘接了过来。

  一旁的弯月见两个姨娘把菜端上桌又把托盘送回到门口的婆子手里,不由得好奇地问了一句,“小妹,这婆子送菜为什么不进来?”

  “这是规矩,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

  “涵姐儿,你家到底有多少下人?”吴氏追问了一句。

  “具体我真不清楚,要问方姨娘和高管家。”

  “问奴婢什么?”方氏端着一个托盘又进来了。

  “这是你们南边的粽子?我瞧着别的点心都特别小巧,怎么这粽子倒这么大一个,比我们包的都大?”张氏指着盘子里拳头大小的粽子问道。

  “祖母,这粽子里有火腿肉,太小了包不住。来,我给祖母剥一个尝尝。”谢涵说完,从盘子里拿起一把小剪子开始剪粽子上的麻绳,然后把粽子剥开了先放到了老太太面前的小盘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