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华记_作者:千年书一桐(280)

2018-02-11 千年书一桐

  张氏见郑氏主动认错,脸上倒是也和缓了些,想了想,便道:“我知道杜家是好人家,也知道小月的亲事确实该着急了,可是再着急,我们也不能表露出来,老话说的好,上赶子不是买卖,女方上赶子了就意味着不值钱了。”

  郑氏听了刚要为自己辩解几句,只见院子里又有了动静,是谢沛一家三口回来过年了。

  听到动静的张氏和郑氏还没来得及收拾炕上的东西,谢沛和抱着孩子的孙氏便掀了门帘进屋了。

  拜见完长辈,张氏忙从孙氏的手里接过谢莹,“我们莹姐儿又长大了,来,告诉太祖母,还记得太祖母吗?”

  “记得。”谢莹脆生地吐出了两个字。

  张氏听了喜得忙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刚要把孩子还给孙氏让孙氏去后面看看郑氏等人,谢沛和孙氏都看见了炕上的茶叶和何首乌,再联系起刚进屋时听到的话,他们两个都猜到了是有人来向小月提亲了。

  “祖母,二婶,男方是谁?”谢沛多嘴问了一句。

  论理,这种事情轮不到他一个小辈过问,可一来他是家里的长孙,从小就被祖父祖母灌输作为长孙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他对底下的弟弟妹妹一向很关照;二来,他这一次在县城开饭馆碰上了以前的一个同窗,对方和他一样,现在也不念书了,在县城开了一家衣料铺子,家底还算殷实,想求娶小月,托他问问家里长辈们的意思。

  “是杜家。”张氏见大孙子问,倒是也没瞒着。

  “杜家?哪个杜家?难道是杜秀才家?”孙氏急问道,声音又尖又细的,主要是这件事带给她的震动太大了。

  怎么可能?

  杜家可是连他们孙家都看不上的,怎么会看中谢家?

  要知道如今的谢家可不是两年前的谢家,而小月更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地地道道的乡下村姑。

  对了,刚进门时好像听见老太太说什么“上赶子不是买卖”,准是二婶没死心,又托人去杜家说合了。

  想到这,孙氏意识到自己急躁了,也后悔方才的莽撞了,万一让长辈们看出什么端倪来就不好了。

  第二百零七章、失衡

  孙氏刚意识到自己反应有点过激,便见屋子里的三个大人均一脸狐疑地看着她。

  “那个,祖母,二婶,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替大妹妹高兴,杜家不错,杜公子也不错,大妹妹要真能嫁过去没准将来还能做个官太太呢。”孙氏努力扯出了一个笑容。

  可孙氏的笑容实在是太勉强了些,落在张氏和郑氏的眼里都觉得像是嘲讽,两人不约而同想起了那次谢纾周年祭谢涵请亲友们吃饭时孙氏说过的话。

  彼时的郑氏是想向孙氏打听些杜家的情况,却没料到孙氏很快察觉到了郑氏的意思,当即表示杜家说要娶什么读书人家的小姐,言外之意就是杜家看不上谢家看不上小月。

  这次孙氏又说什么“大妹妹要真能嫁过去没准将来还能混个官太太”,什么叫“要真能嫁过去?”这不还是说小月配不上那杜秀才吗?这不还是说郑氏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吗?

  作为一个母亲,这种时候郑氏自然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女儿,因此,她拿起炕上的木盒子放到了孙氏面前。

  “杜家是不错,可我们谢家也不差啊。这不,杜家都送了一对五百年的叫什么乌的贵重药材来求亲了,就这你们祖母还说这事咱们不着急,得好好核计核计。”

  “二婶说的是何首乌吧?是一种跟人参、灵芝一样贵重的药材。”谢沛到底念了几年书,虽然也没见过实物,可多少从书上长了些见识,因此,他从郑氏的手里接过了盒子。

  “对对对,就是何首乌,还是我们大郎明白,到底是念过几年书的。”郑氏对谢沛说话的语气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因为孙氏而迁怒到他身上。

  “真是五百年的何首乌?”孙氏凑到丈夫身边嘀咕了一句。

  虽然她也没见过何首乌,不清楚五百年的何首乌到底值多少银子,但她知道五百年的人参至少能值五百两银子,这个东西据说是和人参、灵芝齐名,因此就算值不了五百两银子应该也能值个三四百两银子吧?

  这杜家提个亲就能送上这么贵重的礼物,那定亲的定礼和迎亲的聘礼得给多少?

  这么随便一估算,杜家的家底可比谢家厚实多了,而且杜公子是一位独子,杜家的这份家业都是他一个人的,更难得的是杜公子是一名秀才,比她身边坐着的谢沛强的不是一点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