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华记_作者:千年书一桐(413)

2018-02-11 千年书一桐

  秦氏几个听了这话这才露出了一点笑意,尤其是秦氏,压在心里的这口浊气总算消散了一半。

  这就好办多了。

  这就放心多了。

  谁知就在众人脸上的笑意还没有散去时,只见张氏又开开口了,“至于找个什么样的人家,我们也没多高的要求,更没想攀什么高枝,就是有一点,最好是个读书人,家里日子稍微殷实些就行。不过就是有一点,我孙女不做小,怎么说我儿子也是读书人出身,还是皇上钦定的探花郎,我孙女也是皇上亲口夸过的人,你们说,我孙女要是做小了岂不是打皇上的脸?对了,说到皇上,我差点忘了一件大事,来的路上王公公说过一句话,说我孙女还小,这些事不必我们操心,你们说,王公公是什么意思?”

  张氏说完,不眨眼地看着秦氏,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见秦氏没有反应,又拍手说道:“这事在我心里搁了几天,你们也知道,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农村老婆子,哪里明白人家的意思?有心想问问我孙女吧,又想着孩子才九岁,哪里懂这些?不如等到了京城再找你们问个明白。”

  “皇上这么忙,怎么可能惦记着这种小事?你们可千万别拿这种事情去烦皇上。”朱氏见秦氏和王氏不吱声,开口说道。

  “嗐,依我说,涵姐儿还小呢,才九岁,这事缓个四五年再说也成,到时我们就不清楚了皇上的用意吗?”王氏拍手说道。

  这对她来说倒算是一个好消息,只要谢涵不做小,就肯定嫁不了顾铄,嫁不了顾铄,她的儿子就有戏了。

  这么聪明可人的孩子,不说那些东西到底在不在谢涵手上,就冲谢纾留的家底再加上皇上募集的那笔银子,这嫁妆肯定薄不了。

  还有,别看顾家大大小小这么多人算计谢涵,可谁在谢涵身上占到便宜了?

  连老头子和老婆子两个都吃了好几次闷亏,别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这谢涵要能娶进门绝对是当家主母的好料,所以王氏还真惦记上了谢涵。

  “成,那就缓个三两年再说,这三两年就问涵姐儿自己的意思,愿意在乡下就在乡下住着,愿意来城里就来城里,缺什么少什么还请亲家不要客气,还是那句话,咱们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秦氏斟酌了一下,说道。

  正好她也想躲过眼前的风头,让皇上先去和谢涵斗个三两年再说。

  张氏一听秦氏答应了缓个三两年再说,也不再逼对方了,事情总要一步一步来,三两年后谢涵又长大了不少,应该更有主见了。

  再有,三两年后谢家应该也能更强大些,想到这,张氏更是无比盼着杜廉可以考中个进士,最好是能在皇上身边办差,这样的话谢家也就多了一个靠山。

  “亲家老太太,我有一事不明白,想问问,为何你会特地强调涵姐儿不做小呢?”朱氏不甘心她的儿子白忙了一场,问道。

  她倒不是相中了谢涵,相反,她一直反对谢涵嫁给顾铄,就算是做妾她也不是很满意。

  谢涵固然是一个聪明人,可聪明人比普通人更难摆弄,如果是做正妻,倒是一块当家主母的好料,可做妾,肯定会闹得家宅不宁的。

  因此,一般大户人家娶妻都愿意娶一个贤惠聪慧的女人,这样才可以把家当起来,而娶妾,有个漂亮的脸蛋就够用了,否则,一个做妾的比当家主母还聪明能干,她能安分守己能甘心屈居人下吗?

  第三百零七章、两个白眼

  朱氏之所以忌讳妾室太聪明能干是有道理的,不说别人,赵王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说起来她和赵王以及徐侧妃都很熟,因为她也是从小在宫里长大的,小时候他们几个没少在一起玩,因此她对赵王和徐侧妃的事情再清楚不过了。为此,她对赵王的家事一向比较留心。

  这次赵王的嫡妃去世,她就猜到了赵王肯定会把徐侧妃扶正,如此一来,徐侧妃的几个孩子也成了嫡出的,且她的第一个儿子是赵王府的长子,比原来的嫡长子大一岁,据说从小是由赵王亲自教导的,是个文武全才,深得赵王的喜爱。

  朱氏深知徐侧妃绝不是一个愿意久居人下的人,自然也不甘心她的儿子屈居在原来的嫡长子之下,因此,这世子之位她肯定是不会放弃的。

  谋划了这么多年,徐侧妃总算如愿坐到了赵王王妃的宝座,那么接下来的必然是世子之位的争夺,赵王府肯定还会有一场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