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华记_作者:千年书一桐(579)

2018-02-11 千年书一桐

  此外,多宝阁上摆放的古董也不是凡品,前朝几大名窑的瓷器都有,这财力足见一斑了。

  不过最吸引谢涵的是墙上的一幅画像,画中的少女显然就是朱澘,五官清晰可辨,画中的朱澘站在一片菊花丛中,裙裾飞舞,蝴蝶翩翩,言笑晏晏的,端的是人比花娇。

  “这是我母亲画的,父亲说我母亲擅长于画人物,能把人物画活了,可我母亲不承认,说她画的花鸟更逼真。”朱澘见谢涵在这幅画前停留下来,也走了过来。

  “你母亲画得真好,这是我见过的最相像的画像了。”谢涵由衷地赞道。

  尽管父亲的画技也不错,可谢涵见了这幅画像,觉得父亲比徐王妃还是要差几个档次。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毕竟父亲出自农村,没有好的名师指点,也没有多少时间花在画画上,对他来说,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否则委实对不起家里这些宁可饿着也要供他念书的亲人们。

  因此,画画对父亲而言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既然是小事,也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

  可徐王妃就不一样了,她拜了宫里的不少名师为师,相对来说花的时间和精力也多,因此造诣高一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谢涵不明白的是,这两人的画技如此相像,到底是师从谁呢?

  谢涵搜索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答案。

  第四百三十三章、改规矩

  待谢涵洗漱一新,重新更衣和朱澘回到山坡下时,山坡下已经聚了一堆小姑娘,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从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都有,人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微风过处,送来了一阵阵的脂粉香。

  见到她们两个过来,一位二十来岁女官模样的人走到场地中间拍了拍手,“大家找好位置坐下来,今年的赏菊宴要开始了。”

  众人听了忙各自找位置坐了下来,谢涵是跟朱澘坐在一起,这是朱澘安排的。

  不过说是一起,其实两人的座还是隔了两三尺远的,饶是如此,谢涵也发现不少欣羡的眼光落在自己身上,毕竟她是和朱澘一起牵手出现的,两人的座位又挨着,不用问也知道关系不一般,因此,很快有人打听谢涵起的身世来。

  女官显然也留意到了这点,又拍了拍手,说道:“今年的赏菊宴我们多了一张陌生的新面孔,说是陌生,是因为这位姑娘从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过,但我想大家对这位姑娘的名字肯定不陌生,对她的事迹也不会陌生。因为这位姑娘就是已故探花郎谢纾谢大人的千金,也是第一个发起村民修建村堡抵抗劫匪的人,并为此得到了皇上的赞赏,旧年春天,皇上还特地打发人把她接去京城并在宫里召见了她。”

  话音一落,这些女孩子均看向了谢涵,有惊讶,有质疑,当然,更多的依旧是欣羡。

  是啊,她们中的人大部分对谢涵的名字不陌生。

  当年谢纾下葬的仪式虽然仓促,可府城的各级官员得到消息都急匆匆地凑了点银两赶了去,因此,这件事幽州官场鲜有不知情的。

  两年后,谢涵又弄出了一个大动静,自己出主意并捐资修建了一座村堡,彼时皇上正为边境线的村民如何防御鞑靼人而头疼,谢涵的点子虽不能治本,但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效用,因此,皇上才破格把她接进宫召见了她。

  这件事幽州的各级官员谁人不知?

  这些官员谁家没有孩子?

  因此,他们回家后难免不会拿谢涵和他们自己的孩子比较,要知道彼时的谢涵才刚八岁,八岁的孩子就能得到皇上的单独接见,这是多大的荣耀?

  故而,这些小姐们几乎没有没听过谢涵这个人的,只是一直无缘得见。

  “怪道古人曾云,百闻不如一见,今儿见了谢姑娘,更是印证了这句话,谢姐妹如此聪慧过人,又兼如此天姿国色,更衬得我们这些俗人的平庸了。”一位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笑道。

  “这位姐姐自谦了,在座的这些姐妹们的才貌气度才是我等乡居小女子仰慕的对象,说起来真是惭愧,谢涵这几年一直在乡下住着,还请各位姐妹们多多包涵,不要笑话了谢涵的村气和小家子气。”谢涵说完,站起来向大家行了个抱拳礼。

  说起来她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宴会,所以不免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她怕自己一不小心出错了连累到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声,为此,先把自己放低些多争取一点善意总归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