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力量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怜悯之心。不过这需要借助媒体的报道,将这个力量调动并且凝聚起来。
黛玉已经打好了腹稿,她准备写下以即将消逝的老城区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发表出来,先引起读者的关注。接着跟进几篇孤儿院的文章煽煽情,最后再呼吁一下,只要把握好力度,黛玉相信效果会很好。
黛玉自从得知拆迁的事之后,脑袋一刻不停的在思索着解决方案。方方面面前前后后都考虑到了,即便是最坏的结果,也做好了相关打算。她如今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她的笔杆子以及媒体渠道。
说做就做,黛玉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气写了三篇文章。三篇文章主体一样,侧重点和风格却各不相同。专栏那篇主要突出一种慢文化,将孤儿院所在的老城区描写成喧嚣繁忙都市里最后一片诗意栖息地,着重渲染出慢节奏的舒缓天然的生活模式,引起城市人群的向往。
发给《散文》杂志那篇文章侧重点着落在老城区相对朴素的人际交往,夹杂着对日常生活的提炼描述,强调了在人与人日渐疏离的社会中,仍有那么一群人遵从着往日习俗,未被高速发展的时代带偏,共同守卫了原本温暖和睦的生活文化。
最后一篇文章,黛玉准备发到当地最大的论坛上去。因此文章简明浅白,用一种充满了缅怀和感慨的语气,描写了老城区完整保留着的这个城市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上个世纪留存下来的具有典型时代风味的建筑街道。这些点最能戳中本地人的心。
前两篇文章要下周才能随着最新一期的杂志面世,只能静等舆论发酵。可发往论坛的文章,立时就能被本地人看到。因此黛玉和余悦商量,请各自的熟人帮忙去论坛顶帖,争取成为置顶的热帖。
祝容和江熙接到消息,自己注册发言,又请大学毕业后仍留在这座城市的同学帮忙。黛玉给顾欣她们挂了个电话,她们也立即行动了起来。段天云从赵韫那里得到消息,忙又请他们班上的同学帮着发言顶帖。
岳峰把消息传到了围棋社,黛玉又专门给夏子清打了电话,他自然不遗余力的请他班里的同学一起顶帖。任毅把帖子转到了学校的论坛上,立马就成了热帖。没过一天,黛玉的帖子被当地论坛置顶强推。在大范围内引起了讨论。
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大伙的努力,大学生的战斗力之强毋庸置疑,再加上黛玉的文章本就极具煽动力,能成为热帖是顺理成章的事。
正当黛玉为了文章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忽然接到了欧阳院长的电话,欧阳瑞在那头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我接到消息,我那个朋友说上面和开发商已经达成了协议,等开发完成,会在原地重建孤儿院!”
黛玉喜得无可如何,一叠声的道谢不止,又忙告诉余悦,打电话通知祝容。高兴之下也未深究这消息是真是假。
欧阳瑞放下电话后,心情愉悦的仰躺在他新购置的柔软舒适的真皮椅子上,暗想:“你们再聪明也得喝我洗脚水!”
周末黛玉、祝容和余悦三人去了趟孤儿院,当面询问欧阳瑞重建孤儿院的事。欧阳瑞笑道:“这个消息绝对真实,你们可以放心了。”黛玉问道:“相关文件已经签署了吗?”欧阳瑞心里隐隐有点不耐烦,仍克制的说道:“我朋友亲眼目睹了签署过程,当然是签了文件我才会告诉你们这个消息的啊!”
余悦笑道:“那真是感激不尽,我们想着哪天你那朋友有空了,我们请他一起吃个饭,当面感谢一下?”欧阳瑞忙道:“这个不用了,不需要的,他平时忙得很。我帮你们转达谢意就行了。”
黛玉见如此说,也就不勉强了。可黛玉还是不放心,又问道:“院长,我们还有个不情之请。上面既然签署了相关协议,您是院长,向上面借阅应该不难。我想着您能不能拍个照给我们看看,我们也不会泄漏出去的。”
欧阳瑞故作思索之态,实则在想着如何找个合适的理由拒绝他们这个提议。黛玉三人目光炯炯的盯着他,满含期待的眼神让他压力山大。当下只得暂时答应了,让他们回去等候消息。他想着到时候就说上面出于保密原则,不外借就行了。
这一等就是一个星期过去。期间黛玉的两篇文章如期发布了出来。此前因为在本市的论坛已经引起了热议,当地一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社见杂志上都出了相关文章,敏锐的嗅出了其中的新闻价值,编辑派人去到老城区拍了几张照片,采访了当地居民,推出了一篇专题报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