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农女忙种田_作者:一碗姜汤(128)

2018-02-09 一碗姜汤

  张二娘却还有些吃味儿,背着大山跟海棠叨叨,说老太太偏心眼,这次管过界儿,就不该把这么一笔钱平分去。

  海棠劝慰了她,又把早上刚得的三十两花椒钱给了张二娘,并交代她,以后家里都可以靠卖花椒长期挣钱,这让张二娘再次兴奋了起来,老太太这分钱不匀的事儿,这才算一笔带过了。

  下午海棠睡了个午觉,这几日忙碌下来,每日都起的早,中午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现在难得偷得些空闲,海棠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舒爽。

  这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忙碌也得到了很大的回报,算上卖花椒和配方,以及龙虾钱,她家里的钱罐子都快装不下了。

  这一大笔银子别说是在清水村,就是在黄羊镇来说,那也是天大的财富。

  有了银子,这心里当然舒坦,然而又有了丝后顾之忧。这年头收成不行,人心也有不古的时候,杀人放火,天灾人祸之事也不是没听说过,如何安置这大笔银子,就成了海棠家的头等大事。

  这天晚上,夜已深,西屋早已响起桩子的小呼噜声,海棠家后院厨屋却还亮着灯。

  李大山和张二娘满脸兴奋雀跃,抖抖索索的从墙角的泥地里刨出了一个黑黝黝的钱罐子。

  封盖揭开,里头白灿灿一片,那张崭新的银票也在里头躺着。

  张二娘眼珠子四处打量,只见屋门和窗户都关闭的严严实实,屋外风声呼啸,桌案上的油灯却不曾闪动半分,她松口气,这才安心围着桌子坐下。

  随着“哗啦“一声响,钱罐子里的钱被倒了出来,白花花黄灿灿铺满大半个木桌。

  都是碎银子,二两的,一两的占了大多数,铜板子也不少。屋内光线足,在银子铜板上折射出亮眼的光芒。

  张二娘脸上早开了花儿,笑的眼睛都成缝儿了,她哆嗦着手指头,一块一块,开始清点银钱。

  人世间最最幸福的事情,也莫过于此刻了。

  海棠喜滋滋坐在一旁看着她娘的一举一动,这个时候的张二娘格外的可爱,跟个守财奴没啥区别,海棠却爱极了这样的娘,这让她觉得这样的日子是真实无比,这样的娘也是活生生的,没有半分作假。

  一向沉默寡言的李大山坐在侧首,黝黑的脸庞上带着七分笑意。

  最近这一段时间,虽然家里忙碌的不成样,他却精神头十足,看着也比以前年轻了许多。

  难怪人人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就算是天大的好事,也比不过此刻一家人在黄灯下温馨数钱的日子了。

  “一百八十五一百八十八”张二娘轻声数数,语气轻柔,话间带笑。

  随着话语落定,银子也数好了。

  铜板子归拢到了一起,大银锭子和散碎银子也各码成了一堆。

  “娃她爹,海棠,算上咱家该得的银票,这一共就有了一百八十八两银子了。”张二娘喜笑颜开,虽高兴也知晓要低调,说话的声音压得很低。

  “太好了,咱们以后再不愁吃不上肉了。”海棠笑嘻嘻附和她。

  这一大笔钱让她也心动不已,不要说吃肉不用愁,就是在城里买上几套大宅子,这些钱也是妥妥的够了。

  “没想到,咱们也能这么有钱”李大山吁出一口长气,唏嘘道。

  听了李大山的话,张二娘的神色微微黯然,似乎是想到了以往的苦日子,“是啊,真没想到咱们也有这么一天。”她跟着大山感叹了一声。

  眼看着好好的气氛要起波动,就要变成忆苦思甜大会了,海棠马上喝止:“好了,爹,娘,有了钱该高兴才对,咱们得好好想想这钱该怎么花出去才好,留在手上也怕遭人惦记呢。”

  张二娘点点头,赞同道:“闺女的话说的在理,知人知面不知心啦,她爹,咱们是该多算计算计。”

  大山看了看张二娘,又看了眼海棠,憨笑道:“我都听你们娘俩的你们怎么说都行。”

  张二娘瞪了他一眼,嗔道:“你都不像当家人了,啥事都让我们娘俩说了算。”张二娘的嗔怪没有半分真意,大山傻笑一声回应她。

  海棠被爹娘这黏糊糊的劲头儿给酸的打了个哆嗦,她抖了抖身子,换了换坐姿。

  等待片刻后,见父母嘟囔着也没什么安排,海棠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提议道:“娘,我看这钱不如买了地,再往镇上置办个铺面,这地能种粮食,每年都有收成,铺面咱们以后不做生意,也能租出去,赚些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