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农女忙种田_作者:一碗姜汤(19)

2018-02-09 一碗姜汤

  海棠在家收拾好了小背篓,又用一块布巾掩严实,开了篱笆门后就乖乖的坐门口等着。

  桩子一大早就跑的没影了。在家帮忙了这几天,想来是憋坏了,这会儿也不知道野到了哪里去。

  海棠没等多久,就见着远松伯伯驾着驴车过来了。

  远松今年三十出头,为人刚正,虽是村长却没有半分架子,在清水村很有威望。

  海棠跟他打了招呼,上了后面的板车。这次海棠有些意外,远松家的大女儿杜鹃也在车里坐着。

  杜鹃今年十四,正是说亲的年纪。她平日里不怎么出门,海棠跟她年纪差的大,平时交往的也就不多。更何况重生后海棠也不愿意跟同年纪的孩子们一起玩,只除了隔壁的柱子还走动的近了些。

  上车坐好后海棠喊了她一声,杜鹃也笑着应了。

  远松拿起鞭子作势在空中甩了下,“驾”一声长唤,驴车就不紧不慢跑动起来。

  海棠问道:“杜鹃姐姐,今儿怎么不见婶子过来呢?”

  杜鹃的脸微红了红,把头凑过来,低声在海棠耳边道:“我娘身子重了,坐不得驴车呢。”

  海棠在这清水村生活了一年有余,这村里的人也差不多见全了,并不见半个出挑人。今儿个就着大亮的天光,她细细打量眼前的杜鹃,才发现这小姑娘是个难得的清秀人。虽说不是多么绝色,却也是眉目含情,肤色白皙,一张脸嫩的能掐出水来,秀丽可人也是当的起的。

  海棠打量完后小声回道:“可是看过大夫了吗?婶子这次怀上的是姑娘,还是小子?”

  杜鹃脸更红了,嘟着嘴眼角含笑的横了海棠一眼,“你这小丫头,什么话都敢问,没羞没臊。”

  海棠楞了下,才想到这一茬,这话还真不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生能问的,不禁懊恼自己这二十来年不变的八卦心思。难得的老脸有些微微的红了。

  杜鹃拿帕子捂嘴轻笑一声,这才回道:“大夫说了,这一回是个小子没跑了。”说完竟是难得的松了一口气。

  杜鹃家里还有个跟海棠同岁的妹妹,这都十年了她家也没有添上个男丁,村里早就有些爱说道的妇人嚼舌根了,只不过碍于远松村长的威严,才不敢明面上欺负她家,这一次能够添个小子,一家人该是能够扬眉吐气了。

  两人一路小声说着话,杜鹃是个手巧的姑娘,做得一手好绣活。平日由她娘接了镇上绣庄里的绣活回来给她做,一个月下来倒是能挣上不少的银钱。这一回杜鹃是去镇上还做好的绣品,顺便接新活。

  海棠听得眼热,心道自己要是也能有这一个手艺,这大冬天的也好熬过去,还能进项不少,就是不知这绣庄对手艺要求高不高。平日里张二娘倒是也做做针线,一家四口人的衣衫鞋袜都是她做出来的。只是家里里外都要她操持,倒是没有多余功夫做绣工卖钱去。

  海棠有心想了解下绣庄对手艺的要求,便借口想看看杜鹃的手艺,说了几句夸奖话,杜鹃高兴的拿了个香囊给她瞧。

  这香囊布料上乘,上面绣着朵栩栩如生的杜鹃花,两只蝴蝶飞舞在花叶上方,下一刻仿似真能飞走一般。海棠细细看了,心里微微叹口气,这绣工,没有天份,没有十来年的水磨工夫,是绣不得如此鲜活好看了。

  海棠休了这做绣女的心思,却也诚心夸赞她一番,只说以后自己要多多跟她学习。

  杜鹃被夸赞的高兴,自然是满口应承了。

  两人这一路说着些闲话,倒是很快就到了市集上。这一路上倒是没有遇到张二娘,估摸着她着急,抄小路走了。

  海棠提前在药铺回春堂门口下车,只约定一个时辰后再去市集口的大柳树下会合。

  目送驴车走远了,海棠才提着背篓进了药铺门。

  这段时间因着李大山的病,这药铺子海棠也跑的勤便。这会儿刚进门,抓药的药童元青就迎了上来。

  “李家妹妹,可是又来给你爹爹买药来了?”元青殷勤的打着招呼。

  药铺里人还不多,安静的有些过分。旁侧坐堂的许老爷子正闭着眼睛把脉,三两个病人闲坐着排队候诊。

  海棠扫了一眼大堂,着实不愿意自己的宝贝在这人多口杂的前厅里现眼。遂走到跟前,小声对着元青道:“元青哥,你这里收药材吧?”

  元青迟疑了下,点了点头,“倒是收一些的,只是收的都是些难找的,普通的药材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