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农女忙种田_作者:一碗姜汤(247)

2018-02-09 一碗姜汤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还有什么事情他们干不出来?

  历朝历代,春秋更替,归根结底,也逃不出这个理去。

  海棠有些后怕了。

  辛苦了几年,好不容易有了些薄产,好不容易过了几年舒坦日子,可到了这一天,她才后知后觉,

  原来她一直以为的舒坦日子,居然是建立在云霄上的空中楼阁,经不起丝毫风浪。

  如今只是一个旱灾,眼见着高楼也有坍塌的风险,这如何不让她心焦?

  当然,她的这些疑虑,她的心焦,她也不敢对任何人述说。

  现在大家还有一口粮食,心心念念的也是求得老天爷开眼,降下一场大雨,断然不会如她这般,想得这么长远。

  她也更希望,自己的这番胡思乱想,最好也仅仅止于胡思乱想,杞人忧天,只让她自己一个人当个杞人便也罢了,就当是白操心一场

  转眼间半个月便过去了。

  天边的太阳日日准点报道,便连那打鸣的公鸡,这些日子似乎也焉了神,声音都不如以往高亢了

  祭祀变得越发疯狂,远近闻名数里的“神算子”王仙姑,这几个月来,门庭若市,宾客满门,她那一条占卜的本事更是被传的神乎其神。

  附近村民更是花了高价,求她出马去行那一套施云布雨的仪式,解这大旱之急,清水村也不例外。

  虽然提前了一个预约,然而这法事日子还是被排到八月初了。

  众人求雨求的心焦,老天爷却还生怕这地界不够热,每日里都要晒够时辰才舍得落山。

  如今仙姑还没请来,地里的庄稼已经没救了。便是连小些的沟渠里,也干裂开了大块的口子,只有家家户户门口的那一大块水塘,还剩下小半池子水。

  这一日早,海棠去河沟里洗完衣裳,端了木盆来院里晾晒,河沟的水还算清澈,只是再没有以往那份灵气,死沉沉的,也不知还能撑得了多久。

  天气炎热,连孩子都没了消遣地方,处处都是干涸一片。

  张二娘和大山便把堂屋里的桌椅板凳等一干家什都收拾到了后院,偌大的屋子也打扫的干干净净,再铺上厚实的芦苇席子,给阿福玩耍。

  此刻阿福随着桩子在堂屋里打滚翻跟头,稚嫩欢畅的童音不时透过门楣飘进海棠的耳朵里,也算是这死沉沉的酷暑里难得的一股清凉了。

  衣服一件件拧干晒好,便是这拧干之后的水也没舍得丢,都积攒在木盆子里,等到衣物都上了晒杆,她才把盆里的水洒进菜地,滋润滋润这些焉巴巴的菜蔬。

  洗好衣物,收拾了棒槌和木盆,海棠穿过堂屋,进了后院。

  西边小仓房前头,张二娘和大山正在忙活着挖地窖。

  黄羊镇没有挖地窖的习俗,他两个也不知为何一定要挖这地窖。

  半个月前,海棠一再在他们耳边叨叨,吵的张二娘耳朵都要生茧子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挖就挖吧,何况海棠坚持的事情,一向都有她的道理,断然不会做那无理取闹之事的。

  上辈子海棠也没有干过这活计,只把大概思路跟爹娘说了说。只想不到,她爹大山居然是这方面的行家,海棠只说了个大概,大山便带着张二娘,把这地窖挖了出来,海棠进去查看过,里头宽敞,透气,看着就牢固。

  如今经过这半个多月的打磨,地窖已经接近完工,只剩下些收尾工作了。

  “爹,娘,天热,出来歇口气儿!”

  “哎!”

  片刻后,夫妻二人灰头土脸从地底下钻了上来,脱了身上的破烂衣裳罩子,洗净了手脸,接过海棠递过来的温水喝起来。

  张二娘捋了捋耳边散乱的碎发,抬眼望向海棠,满脸疑惑问道:“海棠,爹娘这日日挖这什么地窖,到底是为何事啊?你多少给爹娘透透气啊”

  大山把一碗水咽下喉咙,也抬眼看着她,脸上的疑惑与张二娘如出一辙。

  海棠寻了个小杌子坐下,收了她爹大山的空碗,连同自己的摞在一起,往地面的青石板上放了,这才长叹口气,轻声说道:

  “爹,娘,再这么旱下去,咱们这好日子没多久了”

  这话一说,张二娘和大山的脸色都变了。

  爹娘心里怎么想的,海棠是门儿清,都不是吃干饭长大的人,以往填不饱肚子的时候居多,现在禾苗处处枯萎,连野草都生不起来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海棠不认为自己的爹娘会真的如此心大,如此天真,还幻想着地主家里有余粮,日子照旧过,天不怕,地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