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不小心,被人惦记上,这车里仅有的粮食,便该改名换姓了。
阿福吃的慢,几个大人吃完时,他还剩着老大一碗。
张二娘也不催促他,又倒了些清水出来,把锅里的那点沫子搅合搅合,点火烧开了,一人匀一些,喝了。
这样一来,这锅碗也就不用再浪费水洗了。
现在食物和水太少了,可不比以往,允许浪费。这样艰难的年份,一切都要将就,都要从简。
当然现在就算将就些,脏些,大家也没啥话说。
便是海棠这现代社会过过好日子的,到了这份上,也不得不低头。
所谓的讲究,那也有物质充盈做底子,如今别说吃喝,便是连粮食都怕被人看到抢走,哪里还敢有那些穷讲究呢?
也没讲究的本钱呐!
吃好之后,一家人很快收拾完毕上了车。直到海棠家的车往官道上走出去老远了,那随后的三辆车才晃晃悠悠从黄羊镇出来,上了官道,在茶摊前驻足。也不知是不是故意落后她家许多。
不管了,故意就故意吧,这样正好,她还怕谁打她家的主意呢。
海棠把头扭回来,心满意足靠坐在车上小憩消食。
太阳火辣,西风萧瑟,带着丝丝凉意,安抚这一家人慌乱不已的心。
驴车慢慢朝着官道行驶而去
第212章:赶路
中午太阳依旧火热,赶车的大山汗流浃背,有凉棚挡着的海棠等人情况还好些,吹着风儿还算凉爽。
海棠给大山递了装水的竹筒过来,问道:“爹,咱这还要走多久呢?怎么周围不见一个人呢?”
大山喝了水,把竹筒递回去后,笑着道:“莫慌,等把这一条路走完,拐上前头一条阔些的官道,便能见着人了,这一块都都是黄羊镇的地盘儿,咱这才多大点地方啊,都到山沟沟了。”
海棠了然,再不多话,接过空了半截的竹筒,回到车里,靠在凉棚上小睡。
驴儿拉了这一车人,一车行李,走的比以往慢了许多。海棠记得她爹以前带着桩子去过一趟西河城里,据说只花了大半日功夫便到了。
可现在依着这样的速度,明日早上能到城里都算是快的。
一个时辰过后,毛驴哼哧哼哧总算跑完了这一条官道,拐上了大山说的那条阔道上。
感觉到身下车子不甚平稳,海棠赶紧睁开眼查看,原来是拐弯了。
黄土路上没有遮挡,眼界很开阔,拐弯之后,又过了一个稍微有些坡度的斜坡,便上了更大的官道。
一上道儿,就见着了许许多多如她们这般逃命的人。
赶驴车的,拉着板车的,挑着竹箩的,拖儿带女,汉子妇人,老人孩子,皆一脸菜色,憔悴愁苦不堪,好似很久都没有吃过饱饭一样,浑身也脏的看不过眼。
在茶摊吃了饭之后,海棠一家也换上了破旧衣裳,桩子和海棠都是捡的他爹娘以前的穿的,不是特别合身,但这样反而更好些。
海棠一家随着人群往前走去,在一群衣裳褴褛的人中,他们这样的也不显眼。
人多,车便走的更慢了,海棠一把跳下车来,扶着车把手走路,给自家驴子减轻负担。
阿福在车上早待不住了,见了海棠下来,他也闹着要下去走路。张二娘可不敢放他瞎跑,顶不住他吵闹的厉害,只好把他抱了,陪着海棠一起走。
车上就只剩下桩子一人躺着,守护着一家人的这点家当。
往官道上拥挤来的人群似乎在不停增多,不时有从各处小道上汹涌而至的难民在壮大这一条长龙般的队伍。
驴车的速度越来越慢,最终终于停歇下来,偶尔还得等前头的人群疏散些后才能勉强前行几步。
人越来越多,张二娘早就把阿福抱到车里去了,喊了海棠上去,她不肯。
海棠是担心多一个人,时间久了这驴吃不消。她休息了这一路,身体底子又不错,再折腾她也能扛得住。
身旁挤满人群,灾民许久不曾洗漱,头发上,身上,嘴里,散发出的各种异味儿能把人熏晕。
海棠勉强自己镇定心神。
也许以后老长一段时间,都要与这样的味道作伴了,想到此,心下的惶恐不安更甚了几分。
天色终于慢慢暗淡下来,人群不再挪动,三三两两在这官道上歇下来。
海棠一家正好被挤到了路旁的一颗歪脖子矮树下。
前无进路,身后也被堵得严实,一家人干脆就把这里当了落脚点,解开毛驴的绳套,把板车的把手挂在伸展出来的歪脖树上,停下来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