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我想给班里的合唱做二胡伴奏,你看行吗?”
找文艺文员要来曲谱,练了几遍手后,戚茹趁自习课独自找班主任自荐。
“你会二胡?以前没听你提起过啊。”地中海有些怀疑。之前两年的元旦晚会上,他们班的人除了嗑瓜子就是聊天,没见班里有特长生表演过。
“以前学过,只是学艺不精,没敢说。老师,我希望能和班级一起拿到第一,给班里争光。”
然后共享那一千块。
“先考察考察。走,去民乐队借把二胡。”
地中海虽说不太喜欢学生搞才艺,希望他们一心学习,但对于戚茹这样能考年纪前十的优秀学生,他是不介意的。
之前的戚茹过于沉默寡言,因材施教,他反而希望她能活泼些。
临安四中好歹是四线城市的初中,该有的配套设施不会少。但大多是面子工程,比如民乐队。
民乐队的乐器是四中一位老校友捐赠的,希望学校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可惜全年级就两位音乐老师,还都是学声乐的,对于民乐几乎一窍不通,更别提教育。
音乐教室是用来堆灰的,乐器自然也是。地中海连报告都不需要打,直接和音乐老师要了一串钥匙便开门去了。
“王老师要拿二胡?”
“恩,班里一个学生要用。从家里带也不方便。”
“那我也一块过去吧,怕你们找不到。”
音乐老师也奇怪,学校里不乏会才艺的学生,但都是家里有钱不愁吃喝的富家子弟,学的也都是钢琴小提琴。
民乐?那真是在说笑。
不过二胡倒是很符合王老师身后这位同学的气质。看那面黄肌瘦的模样,还有脚上的塑胶凉鞋,以及洗到发白几乎一扯就破的九分裤,贫困生无疑了。
“喏,你们在门口等一下,这里灰尘多,我先去找找二胡。”
“不急,你慢慢找。”地中海不差这点时间,戚茹在他看来也不差这一小时的自习。毕竟是他心目中的好学生。
“找到了,你们看看。这松香都没开封呢,买来没动过。”
“谢谢老师,我来吧。”戚茹见他粗暴地打开琴盒,生怕二胡被他弄坏,接过二胡和松香开始调试。
这是一把新琴,比起林启光给她制作的红木二胡要差上一点,松香是最普通的那种,但这些都不重要。
戚茹拨了拨弦,重新校音,又把千斤调了调,然后抹上松香,将琴码对好。一套准备动作行云流水,唬得地中海和音乐老师一愣一愣。
“王老师,你班上这位同学似乎有两下子。”
地中海有些紧张又有些得意:“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班上的学生!”
说完挺了挺啤酒肚。
戚茹没管他们在说什么,闭上眼想了想谱子,随意过了一段前奏便开始了演奏。
没什么特别的技巧,不需要太多指法,戚茹平和地拉完了一整首曲子。她才练习了不到一周,并没有悟出深刻的体会。
但即便如此,也糊弄住了不懂的外行。
地中海:“……”好想哭,似乎看见了战火纷飞的场面,无数牺牲的生灵,但最后看见了来之不易的曙光,看见了和平的希望。若是给我纸笔,我能写出散文。
音乐老师: “……”妈呀,刚刚那是二胡?不是催泪弹?
“老师,您看,这样可以吗?”都是钱啊,即便是班上五十个人平分,她也能得二十块。
二十块,在四中食堂能吃整整一周。
“可以。”
地中海摸摸溜光的大脑门,背着手满意地笑了。戚茹真不愧是他们班的好学生,不止学习成绩好,连才艺都与众不同。
瞧,这惨兮兮的二胡被她拉得更惨了。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之后那段又莫名激昂,十分符合合唱的主题——明天会更好。
“戚茹啊,很好。明天你就从合唱中独立出来,给大家伴奏。学校的二胡借你,不用从家里带了。”地中海知道戚茹家中贫困,万一带了二胡磕坏了,得不偿失。
反正学校支持学生使用公用乐器,坏了也能报销。
“谢谢老师,我会努力的。”
“是个好孩子,回去上课吧。虽然你学习成绩好,但也不要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