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穿书]_作者:山楂丸子(7)

2018-02-04 山楂丸子 穿书

  姚祺年以前听说过农业税,却不知道要交这么多,眼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稻谷被公社粮站无条件征收走一千八百斤,姚祺年头一次体会到什么叫肉痛。

  一千八百斤啊!

  他娘的!

  姚四海比他更肉痛,但没办法,必须交,不交剩下的粮食就没办法卖给粮站。

  眼下秋忙刚过,公社粮站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拖拉机、小四轮、牛车马车,加上庄稼汉,把粮站挤得水泄不通。

  父子两来得算早,可别人来得比他更早,只能排在队伍后头,姚四海见儿子坐不住,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两毛钱,递给儿子:“去街上吃点饭。”

  为了赶早,父子两没顾上吃饭,姚四海舍不得自己吃,但舍不得饿着儿子。

  对于没见过世面的姚四海来说,公社已经算是大地方,难得来一次,自然要吃点好的。

  “我不饿。”姚祺年没接钱,一张俊脸无端热起来,这种感觉比他亲老爹拿三个亿砸他还要羞耻。

  “拿着,去买两根油条,我也吃根。”约莫是看出了儿子的不好意思,姚四海拐了个弯子说。

  姚祺年想想,还是接了,跳下牛车去街上买早饭。

  在姚祺年看来,所谓的公社,其实就是乡镇,经济条件确实要好点,起码放眼望去有几处平房,还有集市,这会儿天才刚放亮,只有零星几个摊位卖蔬菜。

  街头有个炸油条的摊位,三分钱一根油条,一分钱一碗豆浆。

  姚祺年自己先吃了两根油条,喝一碗豆浆,又给姚四海带了份,加起来才一毛四分钱。

  怀揣着剩下的六分钱,姚祺年忍不住咂舌,现在的钱也太耐花了点!

  很快姚祺年就知道钱为什么耐花了,因为他们卖给粮站的稻谷才八分钱一斤。

  还是打着支援国家建设的旗号。

  刨除上交的一千八百斤农业税,还剩四千两百斤,姚家一家六口,每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五两稻谷,六口人就是三斤,一年大约是一千一百斤,为了防止来年收成不好,姚四海又多留了四百斤稻谷以防万一。

  就这样,他们实际能卖的稻谷只有两千七百斤。

  八分钱一斤,最后得两百一十六块。

  这两百多块还不算净得的,还要去掉种子、化肥钱,可能最后到手的也只有一百八九十块。

  姚祺年在盘算过后,越发觉得种田没出路,也不怪,富豪圈子里他就没听说过谁是靠种田发家的。

  但是姚家一家子却很开心,尤其是姚四海,笑得露牙花子。

  “今年肯定是咱家挣钱最多的一年!”

  王乃云也高兴,晚上还炖了两个鸡蛋,炒了盘大白菜,红薯稀饭也改成了米粥。

  “可不是,咱家还有红薯没卖呢,怎么也能卖十几块!”

  听两口子这么说,姚祺年疑惑的问:“去年挣多少?”

  姚四海没奇怪,只当儿子以前在县城念高中,不了解家里情况的缘故,脸上溢着笑,说道:“去年咱家挣了五百来个工,一个工一毛五,年末从生产队分到七十多块钱。”

  姚祺年:“……”

  这么说,分开单干还好了不止一点点?

  难怪这一家子都这么高兴。

  姚祺田笑呵呵的,建议道:“爸,这下咱们有闲余的钱,可以搭个牛棚了。”

  姚四海不迭点头:“还有房顶也该修整了,找时间我得去看看瓦片,趁天没冷,赶紧换上。”

  姚祺年竖耳朵听他们打算着,冷不丁道:“能给我打张床不?”

  第4章 融入姚家

  秋忙之后,姚家人歇息了段时间,等缓过劲之后才开始着手搭建牛棚,又给屋顶换瓦片。

  这期间,姚四海还请木匠来家里,给姚祺年打了张一米五宽的架子床。

  架子床真的只是个架子,为了节省木材钱,姚四海自己挫麻绳绷了个床面,当地人把这种床称作“绷绷床”。

  姚祺年还是头次见这种床,跟弹簧床有些类似,王乃云又用新稻草给他重装了个垫子,虽然比不上他以前睡的床,但比睡门板好太多,姚祺年知足了。

  姚祺芳羡慕她二哥有张新床,央求姚四海也给她打一张。

  她已经十三岁了,跟她差不多大的姑娘早就跟爸妈分开睡了。

  姚四海很为难:“今年先让你妈种点棉花,等明年咱们收棉花了再让你单独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