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什么?”映初道。
“我知道你以前肯定怀疑我对秦王有什么心思,”公仪含涵道,“不过你的耐心实在太好,竟然一直忍着没问我。”
“我只是不想勉强姑母,毕竟姑母若是不想,我即便问了,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不是吗?”映初笑道。她其实不止一次动过探查公仪含涵目的的念头,只是一直没来得及付诸行动罢了。
“以前是真的不适合,可姃你不会怪我吧?”公仪含涵歉意道。
“自然不会,这种事当然要慎重一点。”映初道。
两人聊了些分别后的近况,很快就到了公仪府。映初将公仪含涵安排在自己院的厢房,第二日一早起床,红叶便告诉她公仪含涵不辞而别,只在房内留了一张字条。
映初知道,两人之间看似相处和往日无异,但其实已经产生了隔阂,公仪含涵多少对她起了些防心。这世上最难揣测的便是人心,公仪含涵握有宝藏的秘密,会提防她也是正常。
映初只是叹了口气,便将此事抛到脑后,不再多想。
朝廷第二批兵力和粮草集起,包括李沧泽在内的一干将领即将奔赴前线。
弘光帝为国事操劳,又加上近来天气变化无常,龙体抱恙已有多日,便命三皇为将士们送行。
南城门外,三皇与诸将士齐齐摔了手中酒杯,主将一声令下,大军吹响号角,踏上南下的征程。
大军将沿官道直达南疆,而李沧泽和另外两位副将会在半途与大军分开,押送大部分粮草从水路南下,因为前线粮草已经告急,水路比陆路耗时更短,也更安全。
三皇站在城头,目送大军远去,心中不由生起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情。
有大臣在一旁谄媚的道:“皇上如今最看重的便是三殿下,大事也都交给三殿下代办,想必三殿下入主东宫之日,为时不远矣。”
三皇心中受用,嘴上却道:“父皇对九弟和秦王也同样器重,立储之事尚有争议,父皇心中最中意的人选是谁,谁也不清楚,不过不管是谁,总有父皇的用意。”
“三殿下太谦虚了,”另一位大臣道,“饯别三军,向来只有太才能代君行事,皇上既然将此事交给三殿下,含义已经非常明显。”
“正是正是,”有人附和道,“三殿下如今也只差一个名头而已,实际上已经和储君无异了。”
围在三皇周围的人都是他的党羽,自然挑好听的,三皇听得笑容满面,心里不免有些得意。
他觉得近来父皇对他的确比以前更倚重了,所以殷丞相对他提的篡位之事,他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如果能光明正大、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他又何必铤而走险,背上弑君篡位的千古骂名呢。
只希望父皇不要令他失望,早日将他立为太,否则就算他有耐心,殷丞相也没有耐心等下去。
正文 732 得意,全军覆没粮草被劫
弘光帝对三皇越发倚重,三皇党的人看在眼里,都很高兴,其他人便暗自焦急不已了。
九皇生母惠嫔,趁着给皇上侍疾的时候,忍不住出言试探:“皇上,臣妾近来听到不少人,三皇代君行令,比之当年太,更有储君风范。三皇文韬武略无一不通,的确是太的好人选,皇上后继有人,臣妾真为皇上高兴。”
弘光帝靠在龙床上,手中翻着一本奏折,闻言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道:“你深居后宫,从哪里听到的这些话?是见过楚国公了?还是见过老九了?”
楚国公便是百里老国公,皇后和惠嫔的生父。
惠嫔心中一紧,道:“楚国公忙于政事,哪有时间来见臣妾,九皇孝顺,倒是常常来请安,但也从来只是和臣妾话话家常。臣妾是听一些嘴碎的宫人的,连后宫的宫人都听了,想必外面传的更厉害。”
弘光帝将奏折放到旁边,抬手指了下桌。
惠嫔连忙倒了一杯茶,双手捧到弘光帝的面前。
弘光帝喝了几口茶,才道:“不该你问的,就不要问太多。后宫嫔妃不得干政,朕老了,心也软了,舍不得你们如花似玉的人头落地。”
惠嫔浑身一抖,慌张的跪在地上:“皇上恕罪!皇上恕罪!臣妾不是故意的,臣妾知错!”
“好了,起来吧,这里不需要你伺候了。”弘光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