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下方,一枚小巧的方印殷红,上有篆书的“承春”二字。
这是当初荔山居士给她起的号,意在开解她忘却前尘,如那春起万物一般重获新生。
既然今日特地入山来寻荔山居士,这些细节冯淑嘉当然早就准备好了。
果然,荔山居士见冯淑嘉仿作竟然还当着原作者的面用印,顿生好奇,待看清楚上头的“承春”二字时,沉吟片刻,捻须点头称赞道:“‘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好,好,此号极妙!”
冯淑嘉一怔,明明前世荔山居士给她取这个别号时,和芍药牡丹什么的半点关系都没有,他只是指着初春荔山上一派欣欣向荣的美景道:
“你看看这世间的万物,经冬凋零破败之后,一遇春风,便又荣华再发,生气无限。这就和我们人是一样的。人生之路,难免挫折坎坷,偶尔荆棘遍布,但是,只要迈过了那道坎儿,接下来的就是新生!”
冯淑嘉嘴巴微张,惊讶又怔怔地看向荔山居士,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两难
荔山居士却不知冯淑嘉这番心中暗涌,上前认真地品鉴《荔枝图》:“布局疏朗,用墨浓淡得宜,荔枝之形纤巧毕现,不错!不错!”
别人得荔山居士这番夸赞,只怕会欢喜极了,可是冯淑嘉却知道荔山居士只说形似,不谈神韵,是在隐晦地提点她作画匠气太浓,缺乏天然之灵气。
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这两年她虽然不时地练笔找回了曾经的画技,却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始终都无法做到荔山居士所说的“忘尽俗事,沉浸境中”,因此笔下之画能够尽得其形,却总是不够传神。
“多谢居士夸赞。”冯淑嘉致谢,然而脸上的喜意怎么都显得勉强,等到她回头再看向桌上的那幅仿作《荔枝图》时,面上勉强之意便更深了。
荔山居士诧异,不明白冯淑嘉这是对他的评价不满意,还是因为自己的那番评价,对于她自己的画作有所不满。
不过,十二岁的女孩子就能够有这般心境和笔力,已实属上佳。
毕竟是初次见面的人,荔山居士就算是觉得这个小姑娘还不错,甚至是很不错,比很多书画不错的读书人下笔还要有神,却也不会因此就对她用太多的心思。
就算是这次的会面品画,他也多是看在萧稷极力推荐的面子上。
荔山居士起身离开书案。
冯淑嘉虽然能够理解荔山居士如此对待一个“陌生人”的举动,但是作为一个“老熟人”,她心里上却觉得委屈心伤,面上难免就流露出一丝来。
萧稷在旁边看得心里酸酸的,为自己心酸,也为冯淑嘉心酸。
应酬完毕,荔山居士无意留客,端茶自饮。
冯淑嘉前世和荔山居士相熟十数年,对于他的习惯了解甚深,见他端起茶杯饮茶,就知道这是送客的意思了。
即便是再不舍,冯淑嘉也只能有眼色地开口告辞,临别之前,也没有忘记提醒荔山居士:“今日寿阳公主和贞慧郡主来荔山结社作诗,要一较高下。她两人相争已久,积怨已深,此番寿阳公主时隔大半年才又出面迎战,只怕战况激烈……到时候,胜负难定,怕会来打扰居士出面评判。”
前世就有过这样的事情,其中一次还是她和荔山居士一起躲开的。
荔山居士抬头讶然,冯淑嘉这是特意提醒他,怕他到时候会陷在两方之间左右为难,谁都不好得罪吗?
毕竟,不论是隆庆帝,还是汾阳王,都不是他一介隐者所能够开罪的。
荔山居士觉得冯淑嘉这善意来得有些突然,也太真切了一些。因着这点善意,他开口多问了一句:“不知冯姑娘作画师承何人?”
冯淑嘉一喜,连忙答道:“家母极为喜爱居士的画作,小女从小耳濡目染,看得多了,临摹得多了,就粗粗通晓一些。”
说罢,见荔山居士面上的温和,她忍不住多加了一句:“非要论说师承的话,那小女算是师承居士您!”
只不过是前世的师承……不知今生是否有缘再续师徒缘分。
冯淑嘉目露期待。
荔山居士却不知道冯淑嘉的这番小心思,闻言捻须笑道:“这么说的话,似乎也不错,哈哈……”
却没有顺势收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