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喜事_作者:花期迟迟(185)

2018-01-26 花期迟迟

  赵青山平日管着这些流民,对其中有些威望的人物很是清楚。开口说话的这个老汉据说年轻时候在某个私塾里打过杂,能通篇背诵书写《三字经》,这几日就是他老人家带着流民里的孩子们读书学写字。

  村里人见此很是惊喜,也把自家孩子撵来跟着学,一时间村里日日都会有朗朗读书之声响起,衬得整个山野好似都透着三分灵气儿。自然,这充当了先生角色的老汉也很得众人尊敬。

  赵青山听老汉如此说,赶紧半弯了腰背笑道“沈叔有事尽管说,咱们东家是个和善的。若是事情不违背果园的规矩,准保会应允。”

  姓沈的老汉心里有了底,这才笑道“我们这些人自从进了村儿,可没少得各家老少爷们的帮忙儿,相处的如同一家人一般。今日承蒙东家赏下好吃食,本该欢喜以待。但大伙儿想起‘家里人’也许久不曾喝过一口肉汤,这心里就不是滋味。所以,赵管事若是不介意,能不能允许大伙儿把自己那份儿端回去,让‘家里人’一起凑个热闹。可好?”

  赵青山这会儿心思转了多少遍,猜测了很多,却唯独没想到老汉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人心都是肉长的,村里人这些时日待流民们亲近,这份善意到底没有被辜负,如今可不就得了热腾腾的回报?

  “成,东家早就吩咐了,这头猪有一半要分给各家做谢礼。若是东家再知道大伙儿同村里人相处这般亲近,想必也是欢喜。一会儿炖菜出锅就分一分,大伙儿直接连生肉也一起帮忙拿回去吧。”

  沈老汉人老成精,怎会不知道赵青山这么做明摆着是要村里人再多承他们一份人情儿。于是赶紧行礼道谢,赵青山笑呵呵喊了几个汉子赶紧分生肉,不管肥瘦都切成三指宽大约二斤左右的肉条儿,而流民们则以院子为单位,人口多的就分了一大盆炖菜一条肉,人口少的就半盆炖菜一条肉。不管是谁接过盆子都是脱了棉袄小心翼翼盖上,然后撒开大步就往住处飞奔。

  冬日里闲暇无事,村人都愿意聚在一起说个闲话儿做个小活计,所以有些什么新鲜事儿都传得特别快。果园杀猪,曹家杀猪,就连流民们都有肉菜吃,这事儿村里已是人人皆知。

  心胸敞快一点儿的村人顶多议论几句“曹家果园不是没卖出去果子吗,怎么还有银钱买猪杀?”

  而那些本就有些嫉意又喜好说酸话的人出口就难听多了“咱们这日子过得真是没滋味,连个流民都不如?人家还有口肉汤喝呢,咱们却连味儿都闻不着!”

  众人这般议论着,眼见午时都要过了,却各个都没有回去烧火做饭的意思。就在这时,各家孩子们纷纷跑出来找寻爹娘,大声喊着“娘啊,快回家去吧,大叔(婶子)他们端菜回来了,还有肉呢!”

  “什么!他们把菜端回来吃了?还有肉…”

  “是啊,娘快回去吧!好大一条肉呢,是分给咱们家的!”小孩子馋得受不了,恨不得抓了老娘一路飞回去。

  各家婆娘这下也顾不得说什么酸话儿了,胡乱拾掇了针线筐就往自家疾走。待得到家一看,可不是嘛,大盆的肉菜放在桌上,大片肉明晃晃的占了小半儿,而旁边的生肉也是鲜嫩嫩、油汪汪,惹人极想抱在怀里亲上两口。

  妇人们这下真是乐开了hua,找了绳子先把肉块栓了扔进雪堆冻着,这可是过年时候一家人的饺子馅儿和肉菜啊。剩下的大盆菜直接再倒进锅里,加上两颗白菜半盆土豆咕嘟嘟重新炖上,锅边贴上金黄的苞谷饼子,最后出锅时候就变成了满满三大盆肉菜。

  全家新旧成员们都坐在一起,稀里呼噜吃得痛快。很快就有人忍不住流了眼泪,但却使劲笑着抱怨“嫂子又放辣椒了吗,真是辣得我都淌眼泪了!”

  “辣点儿好,驱寒去霉气。多吃点儿,身体养好了,明年开春儿还要往家乡赶呢,这一道儿走下去可要副好身板儿。”家里老人们开口劝着。

  那后生使劲点头儿“我要先给东家恩人盖好院子,然后再回去!”

  “这话说的对!”

  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这样边说话边吃喝着,热闹又温暖之极。不知何时天空上又飘起了细碎的小雪hua儿,扑簌簌打在窗棂上,很快就被屋里的溢出的热气融化了。

  人心暖,三冬不觉寒…

  果园里的饭桌儿撤下去时,天色已是有些昏黑了,于老太惦记董蓉还得上山就撵她早早回去。董蓉也不矫情,笑着嘱咐刘嫂子给于家留二十斤肉,以备过几日于桂生娶媳妇儿时炒菜用。然后又让她和梅hua儿、赵青山各拎二斤回去,最后剩下的都切成小块冻好,明日谁上山帮忙捎带上去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