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喜事_作者:花期迟迟(260)

2018-01-26 花期迟迟

  这般越想越担心,董蓉就动了坐车去探望弟弟的念头。可惜,她这想法刚一说出口就遭到了所有人反对。冯老爷子担心她路上颠簸对胎儿不利,张管事则是怕路上有什么危险护卫不当,紫竹和文娘等人就纯粹是怕她疲累。就连曹二姐儿也把小脑袋摇得同拨浪鼓一般,甚至还搬出自家老娘说事儿,一个劲儿的“威胁”嫂子,老娘若是知道定然闹上山来。

  (终于把这章熬出来了,困死我了,恨不得趴桌子上直接睡了。大家晚安,好梦!)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行

  孕期的女子本来就同平日性情大异,若是大家都赞同,董蓉兴许还会打了退堂鼓,但众人这般横巴掌竖挡着的,反倒激起了她的逆反心理,执意要出这一趟远门不可。

  她也不同众人吵闹辩驳,只简简单单往床上一躺,清清静静饿了两顿,所有人就立刻屈服了。

  冯老爷子叹了气,吩咐清风收拾行李,他也要随车一同跟去,省得董蓉路上有个差池没人救治。董蓉听了这话难免有些羞愧,但让她打消出门的念头还是不可能。于是只得亲自下厨做了两道好菜给老爷子赔罪,末了又劝他自己怀胎已过了三月,行动无碍。到时候多备些药材,再带上清风就成了。

  冯老爷子想想清风的医术已经算是出徒了,王氏商行和果园这里也需要人手坐镇,于是就勉强点了头。末了亲自回村东小院儿取了许多药材熬煮,最后制成许多药丸,治疗风寒的,水土不服的,积食不畅的,甚至伤药也备了十几瓶,直装了满满一个木箱子才算罢休。

  文娘和紫竹也没闲着,两人一个拾掇衣衫用物,一个则忙着准备路上的吃食,从早起到日落忙得差点儿脚不沾地,后来更是喊了梅花和楚四莲上山来帮手。

  董蓉闲来无事坐在矮塌上写写画画,琢磨着捎带些什么东西给弟弟。不必说,厚被褥和衣衫必须拿着,还有方便放在帐篷里取暖的小铁炉子,最重要的就是易存放又不易腐坏的食物。虽然两姐弟先前在牛氏手下活得很是艰苦,但最近一年绝对算是“锦衣玉食”,董平突然掉进军营那样的贫苦之地,许是想念家里的吃食都要眼珠子发蓝了。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多带些吃食过去。

  果园迎客之前做的那批松花蛋应该熟透了,本来打算放到酒家当个特色菜的,如今还是先分出一半带去北疆吧,至于肉食,好像没有比干肠更耐放又美味的东西了。点心就多带饼干,用薄油纸紧紧包成筒形封好,方便携带又防潮。最为难的就是主食了,家里的煎饼倒是不错的选择,但自小吃到大,味道再好也有些腻烦了,倒是要想些别的办法才行。

  董蓉咬着笔杆子皱眉想了半晌,别说,还真被她想起一样好东西来。前世她在面店打工的时候常听一个小姐妹说起她们家乡做的手工挂面如何美味,甚至还仔细对她讲解过制作过程。后来那小姐妹不忿老板苛刻居然真的回家乡做手工挂面售卖,正好赶上绿色食品大行天下,生意好得不得了。

  董平在军营里想必吃个小灶很是困难,若是有了挂面,只要在帐篷里生起小炉子就能随时煮面了,加上一把野菜,几片腊肠,绝对是营养又美味啊。

  董蓉越想越兴奋,直接取了围裙扎好就下厨去亲自和面了。文娘和紫竹见了自然要拦着,她拗不过两人哀求唠叨,无奈之下就搬了凳子坐在一旁,指导紫竹动手干活儿。

  紫竹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不管什么工序,只要董蓉说一遍她就做得有模有样。但即便如此,第一挂面条晾到晒衣杆儿上也是第二日上午了。紫竹忙了半晚是又累又饿,但她却是个聪明女子,敏锐的从这不起眼的小面条上看到了金灿灿的光芒。她坚持搬了椅子坐在院子里等待面条晾干,就是小憩之时也恨不能睁着一只眼睛。

  盛夏的阳光是最好的烘烤工,加者调皮的山风呜呜吹过,不等太阳落山,面条就被晒得干透。午睡醒来的董蓉被兴奋的小丫头扶着走到近前检查,虽然面条抻的有些粗细不均,很多从中间断落的。但是以第一次试制来说,这就是极不错的结果了。

  董蓉亲自下厨煮了一碗肉丝面,不必说,劲道又爽滑的面条获得了众人的一致夸赞。紫竹欢喜之极,也顾不得再去收拾行礼,又一头扎进灶间重新开始改进挂面工艺了。

  董蓉倒也不急于出发,想了想就又派人找了于桂生上山,吩咐他打制一辆宽敞又适合走远路的马车。于桂生接了任务就把师傅师兄都请了过来,群策群力琢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