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喜事_作者:花期迟迟(280)

2018-01-26 花期迟迟

  “各位兄弟,一会儿吃了饭,我们就要走了,以后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聚。我们也没什么好东西,倒是家姐先前准备了很多成药给我,如今用不上了,正好分给兄弟们。”

  他说这话就拿出很多小木头瓶子,仔细分给几个兵卒,嘱咐道,“红瓶子的是刀伤药,药效极好,省着点儿用啊。蓝瓶子里的是治疗风寒的药丸,白瓶子里的是治疗痢疾的,只要不舒服就赶紧吃上一粒。记好了吗?”

  几个兵卒望着手里的药瓶半晌没有应声,军营里兵卒近万却只有三个军医,平日若不是病的快死了或者多人染病,绝对见不到军医的影子。这几个小药瓶虽然轻巧,但关键时刻就是他们救命之物。

  那个年老兵卒当先行礼,沉声说道,“董兄弟,你这份情义,兄弟们记下了。”

  其余几个兵卒随后也是同样行礼,用力点头。

  董平慌忙摆手,笑道,“不过是几颗丸药,你们可不要客套了。”

  年老兵卒还想说什么,最后却是咽了回去,转而玩笑道,“这么大的筐子才背了几小瓶药丸?董兄弟真是吝啬!”

  董平哈哈笑着,随手把筐子上的布巾全都扯开,小声嘱咐道,“这里还有一些新奇吃食,油纸包着的是一种点心,叫饼干,不怕腐坏。最下面那些泥蛋只要剥了壳就能吃,味道好着呢。先藏起来,晚上你们再分着吃吧。”

  “哦,太好了。”两个年纪小的兵卒低声欢呼着就抬了筐子藏去了床铺里面,正巧这时有人在外面喊着开饭,众人就说笑着走了出去。

  校场上这会儿已是堆了大筐的馒头饼子,还有大桶的肉汤。军卒们轮流上前盛汤领馒头,若是运气好还能拿到肉包子。

  (早晨四点起来码的,下午有时间就再琢磨一章,估计在五点左右赶出来。谢谢大家支持,抱抱,好困,趁着儿子睡觉,我也眯一下。)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切为了孩子

  很快,军营各处就响起了呼噜噜的喝汤声和大嚼声。待得肚子添了大半饱儿,所有人都不约而同放慢了速度,好似想要把这种香浓的滋味多在唇舌间多留一会儿。

  有些人端了碗,聚在一起闲话儿,甚至打趣说若是将军多抓一些书生进营就好了,到时候大伙儿就能时不时打打牙祭了。当然说话的人被同伴狠狠踢了屁股,人家秀才老爷们度量大,不怪他们先前无礼,反倒如此厚待,他们可不能没了良心。

  如此,一顿饭吃了足足一个多时辰,待得董平等人告辞时,兵卒们不管远近都是弯腰行礼道谢,这不单单是为了一顿饱饭,更多的是谢他们的平等相待,谢他们尊重自己这些粗人的坚持和辛苦…

  杨先生不知是担心一众弟子落下太多功课,还是生怕他们多留几日再惹出什么祸患,当晚就派墨伯通知弟子们拾掇行礼,后日上路回归青县。

  读书郎们此行经历颇为曲折,也是万分想念书院和家人,于是接了消息就兴冲冲的胡乱塞好衣衫用物,第二日一早又结伴跑去街上买些本地特产的小物件儿,打算拿回去送给家人和朋友。

  董蓉自然是要随众人一同回去的,紫竹招呼着云睿和福子帮忙装行李,她就带了文娘却辞别孟老夫人。

  老夫人待董蓉极为亲近,这般才见两面就要离别,自然很是不舍。她拉着董蓉又是说了足足一上午的话儿才肯放人,末了又送了一盒阿胶和一棵百年老参给董蓉养胎用。

  董蓉自觉过意不去,回到青县后又派人给这老太太送了很多草编物件儿和两箱松花蛋。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不提众人如何忙碌,只说这一日早晨,露珠尚且没有挥发干净,一溜十几辆马车就离了军城南门,很快来到了十里长亭。

  孟老爷子已是早早摆了酒席,杨先生下车同老友喝了离别酒又说了好半晌话,这才洒泪相别。

  两人都是马上就到知天命的时候了,虽说两地相隔不远,但相见终究不便。若是阎王爷一时缺人下棋,早些招去一个,那许是就再无对坐欢饮的时候了。

  半醉的杨先生躺在马车里弹起了三玄琴,琴音单调但却充满了孤寂与不舍之意,惹得后面跟随的弟子们也都是心情沉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世上总有些道理,在书本上学不到。也总有些事,无法预料。就如同他们这次军城之行,原本以为不过是人生里一个小小的旅行,最后却教会了他们什么叫胸襟,什么叫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