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别的,就是现在的粮食她都觉得比后世要香,这些无关肚子饿不饿的问题,纯粹是口感。
上梁仪式举行完了,大家都跟着吕小红他们回到现在住的地方,今天摆桌就在外面的空地上,好在天气暖和,今天也是风和日丽的。老天爷也特别的给脸。看王家要摆席面今天是艳阳高照,风也似乎停止了吹动。
按照当地的风俗摆席是八大碗,一个桌子摆着四个碟八个大号的碗,里面放着菜。不过这个碗比后世的碗要大上很多,要不然也不够吃的。
今天摆席的东西基本都是借的,家家户户办席都是互相串借的。做好了记号,用完了再还给人家。
今天的饭菜王家真是要了大强都是硬菜,一碗蚬子肉炒洋葱,一碗猪肉顿粉条,一碗兔子肉丸子。一碗鸡蛋炒的辣椒,一碗的炖豆腐炖鱼。一碗炸鱼,一碗醋溜白菜木耳,一大碗红烧肉。
四个冷菜,一碟海带丝,一碟炸的大虾片,炸的一碟面丸子,一碟香肠,主食高粱米饭。
王家这顿饭可以说使出了他们全部的力量,城里的几家人那里更是帮了大忙。高粱米是家里的分的,海货是老丈人在海里弄的,这样的话可以给姑娘家省了不少的力气。而兔子都是青稞和谷子一起上山去逮的,猪肉是马虎,高小龙他爸们想的办法
这次王家花钱主要就是买了一些油回来,油票也是她李桂芬阿姨,夏浩他们几家跟人串借过来的。
屯子里过来赶人情的人聚到一处去上人情帐,这个时候的人情都不大一般都是一块。多点就是两块,最多的也就是五块钱的,不过,来吃饭的,基本全是全家来的。农村人,讲究的就是一个热闹。
今天开了十桌酒席,大家看到王家这席面一个个的都喜笑颜开的,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荤腥了,今天这饭菜不禁有肉还有鱼,别看他们离大海挺近的,但是也是吃不到海货的,那都是集体的,不让外边的人随便过来赶海,只有当地的人才能去赶赶海打打牙祭,所以山外边的人也很少能吃到海货。
今天这酒席算是给大家彻底改善了一下生活,即便拿出两块钱来赶人情,那也是合算的,就算是上饭店也吃不到这么好的东西。
今天不论是过来帮忙的还是赶人情的,都对王振河竖起大拇指,“大志啊,我们算是服你了,这也太要强了,咱们十里八村我没看到能比得过你们家这酒席的。”
王大志在一旁拱拱手,“老少爷们,今天人多,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大家多担待点,可要吃好喝好哈”。
席间就有村民开玩笑“大志,你这已经够好了,吃的我们非常满意,你赶紧的去忙活吧,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不用你在这里招呼了”。
跟各桌的老少爷们都打好招呼了,王大志才回到几个长辈的饭桌上,陪着几位长辈一起用饭。
在农村这边办酒席,主家一般都是男人上桌陪客人,而女人和孩子都在后厨里帮忙,就算是吃饭也不会上桌基本都是等客人走了他们才开始吃的。
吕小红和几个嫂子将饭菜都上完了,才开始收拾厨房里的东西,几个孩子帮着将厨房里的垃圾往外边清理。
吕小红招呼几个嫂子过来吃饭,今天他们单独准备了一桌就是给几个帮忙吃的。
想起大姑子子还在家里,她正找东西好装些给他们送过去。
“嫂子你在干嘛,赶紧过来吃饭啊”鸿军妈看她在地上找东西叫了她一声。
“大嫂你们先吃吧,我弄点东西给大姑子和嫂子送过去”。虽然大姑子他们人没来,但是她要是不送过去在外人看来就有些不会虑事了,她也不不在乎这一盘一碗的东西。
吕小红的婆婆听了,叹了一口气,“老二媳妇,你甭忙了,上梁的时候艳红就过来盛一些走了,你没看到你大嫂和你小姑坐在席间吃饭吗?”
伸手指指外边,王艳红和赵桂华外加她的儿子可不正坐在席间在那大吃二喝的,叹口气又摇摇头“得,我还打算给人家送过去呢,正好也省得我费事了”。
鸿军的娘,吐出嘴里的骨头说道“叟子啊,就你那两个小姑子就算你不过去送,她也饿不死的,你看她什么时候吃过亏啊,你赶紧过来吃饭吧,都忙了一上午了,把几个孩子叫过来一起吃饭。”
房子终于盖好了,不仅有正房,还有门房。这五间大房子,立起来,王家也是欠了很多的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