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笑呵呵的应着:“是啊,赶集呢,我们家杨哥儿孝顺,非得带我和他爷爷去县城走走,还说要给我们买衣服,带我们吃好吃的,我这辈子啊,都没怎么去过县城,就想趁着能走得动的时候去逛逛。”
“是啊,杨哥儿孝顺着呢。”几个人打着哈哈。
沈临仙耳听一个年轻些的婶子撇嘴道:“呸,什么孝顺,韩大柱两口子这是心都偏到咯吱窝了,把个二油子捧的高高的,把真正孝顺的撵出门去,以后有他们后悔的。”
又有一个妇人道:“是啊,长江两口子又老实又孝顺,不像长河两口子处处要强拔尖,还有松哥儿,那可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以后说不得考个秀才啥的改换门庭呢,真要是松哥儿考中了秀才,韩大柱两口子得把肠子都悔青了。”
沈临仙听到这样的话低头轻笑,看起来,韩杨在村子里的名声可不怎么好呢。
也是,韩杨打才会走路的时候开始,就被韩杏有意引导着学坏,就是再好的底子,那也得学的坏到流油了。
说起来,这个韩杏是真狠啊,她是打算不毁了韩杨誓不罢休呢。
“可别这么说。”苏氏有些听不下去了,这两天韩杨每天都去找沈夫子说话,沈夫子晚上和苏氏也说了韩杨的事情,只说这孩子是真好,心地好不说,也聪明的很,于诗书一道十分在行,比他的学问也只高不低,还说这孩子低调不张扬,不像那个韩松,还没怎么着呢先就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他会读书,其实真要比起来,韩松的资质并不算顶好的,只是胜在一个用功,而韩杨的资质比他好多了。
苏氏听多了这样的话,私心底下,对韩杨还是很有好感的。
现如今听别人编排他,就有点不乐意了:“杨哥儿也还不错,心地挺好的,对韩大叔两口子也孝顺的很。”
“什么孝顺啊……”
别人还没说完呢,苏氏就急道:“韩大叔两口子眼不瞎心也不糊涂,哪个儿孙孝顺,哪个儿孙是面子情,难道他们分不出来?再说了,你们都说杨哥儿这不好那不好的,我问问你们,人家偷你家的东西了?还是打你家的人了?”
这……
别人还真说不出什么来。
也是韩杨的原身底子是真的好,虽然不学无术,可还真没做过什么太过的坏事。
“所以嘛,都说杨哥儿不好,也不过就是听别人说的,村子里也没旁的事情,大伙没事的时候就爱坐到一块聊天,一个说杨哥儿不好,就有两个听的,三个传的,传来传去,就真不好了。”
苏氏替韩杨辩解:“这人好不好啊,别光听旁人说,还得自己仔细去想想。”
她一句话,叫车上众人无语。
一直等到进了县城,车子上众人的表情都不怎么好。
沈临仙可不管她们怎么着,她扶着苏氏下了车,母女俩就在县城转了转,然后进了一家布店,扯了些布料准备回去做衣服。
这一逛,就到了中午时分,眼瞧着该吃饭了,苏氏拿了钱,带着沈临仙找了家小店进去吃饭。
她们才坐定了,就看到韩杨扶着柳氏,带着韩大柱也进来了。
看到苏氏这一步,柳氏双眼发亮,她挣脱韩杨的手,急步走过来:“我说是谁呢,原来是他沈大娘。”
苏氏起身:“韩婶子,你们坐。”
柳氏拉着韩杨和韩大柱坐下:“你们娘俩也来这儿吃饭啊,我们家杨哥儿说这里的饭菜还不错,一会儿叫杨哥儿给你们点几个菜,他在这里吃过,知道哪道菜好吃。”
苏氏点头道了谢。
柳氏就打量沈临仙,越看,越觉得这姑娘好看,而且还端庄稳重,心里更加的欢喜。
韩杨叫了小二过来点了菜,五个人闷头吃饭,虽说没有人说话,可气氛还算是不错。
等吃过饭,柳氏就拉着苏氏不松手,非得说让苏氏和沈临仙坐他家的车回去。
苏氏拗不过,只能答应了。
回去的时候韩杨驾车,苏氏和沈临仙还有柳氏坐在车厢里,而韩大柱则坐在车辕上。
一路上,柳氏不住的和苏氏说话,时不时的还问沈临仙几句,看她说话并不像时下许多女子一样小声小气的,跟个蚊子哼哼一样,反倒落落大方有什么说什么,柳氏更加高兴。
她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大气的姑娘,她之所以偏疼大儿媳妇,也是因为大儿媳妇大气嘴又巧,能说会道的,小儿媳妇王氏就像个闷葫芦一样,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让她腻歪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