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房子不是小二楼,是在小二楼之前,家里盖的房子。
当时就为了这房子,家里费了不少的功夫,但就住了一年,他们就搬小二楼了。
好像就在她上三年级的时候,那年下了好大的一场雨,不少人家的房子都渗了水。
老太太当时住的房子得有五十年的房龄了,就建房时间来看,它也必须是漏水那一批的。
再加上老太太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种种原因,老太太就搬了过来。
当时家里就三间正房,一间厢房,正房:一间是刘奶奶和刘爷爷住,一间是刘爸爸刘妈妈带着她住,最后一间是客厅,而厢房里就住着刘明沣跟王铭。
再然后就是厨房,厕所,空的就只剩就一放煤的小仓库了,仓库不能住人,就算能住,也不能让老太太住,不管怎么样,先得把老太太安置好。
刘爸爸跟刘妈妈搬出去了。让老太太先住。
也不能睡大街啊!就租了村后头一间老房子。
天天在外面租房子也不是个事,方不方便它不说,关键是没面子啊!租房住,这在农村是很没本事的表现了。
刘爸爸就跟刘爷爷商量,要起新房。
起新房就要宅基地,当时村子里的政策是一个户口本给一块,然后问题就大了,他们家就一户口本。
不知道是刘爷爷当时疏忽了,还是觉得就一个儿子,没有必要分家,刘爸爸结婚之后就只是把刘妈妈的户口给迁过来了,其他的都没动,户主也一直是刘爷爷。
因为这事触及老人养老,也没什么对与错,大家直接就给含糊过去了。
关键问题就是没有户口本,没有户口本就没有宅基地,没有宅基地就盖不了房,这都是一连串的。
怎么办?
跑人情啊!村子里的事都没有那么的横平竖直,说不准就不准,都是有松动的余地的,再说了,他们这属于特殊情况,四代同堂,房子不够住,不是故意要占用耕地的。
刚开始的时候是打算另开户头,分家,结果去了村委一说,村委就俩字,没门。
把主要负责人,拖裙带关系请了一顿酒,把政策消息就给摸清了,真的就是没门,当时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就是严打,风声特别严,是跟超生一样的两项死标准之一。
不能批怎么办?又陷入僵局了。
正在这时老太太又不同意了,看自己孙子一家为了给自己腾地方跑出去租房子了,老人心里受不了了。非要搬回去,但老太太住那房子真就是危房了,大家都不同意。
老太太扛不过众人,拐了个弯,说要在厨房旁边加一偏房,到时候她就住那。
但那一年就很寸,突然又传出来要划街道旧村改造。
旧村改造简单点说就两项,卖地和平房换楼房,前者为后者服务,村委找地产开发商,把村子里的住房用地给卖了,然后开发商就在这住宅用地上建楼,除了要给每家每户分房子,其他的就是地产商的商品房。
当然了,这只是个传言,也是个万年不填的大坑,一直到她工作,他们村还是一片小平房。
但在当时这就是一件严肃到明天就要成功的大事了,大家都沉浸在换楼房的喜悦中,没有人以为这是个假消息。
喜悦完了就开始在家里捯饬了,当时换房的标准就是评估,评估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建筑面积,一点是装修成本。
为了努力提高自家房子的附加值,大家就开始为自家房子添砖加瓦了,建筑面积可以乱搭乱建,装修成本可以贴墙纸,吊顶。
当十家有八家在搞工程的时候,街道村委意识到问题了,赶紧严打。
到他们这要加偏房的时候,家里修个厕所都要打报告了,更不用说加偏房了,这是典型的乱搭乱建增加住宅面积啊。
所以打报告没有通过,刘明宣自以为啊,这宅基地跟户口的事跟这旧村改造也是有关系的。
有户口就有宅基地,有宅基地就可以建房,建房就能换楼房,这都是一条线上的。
最后还是村里管户口那负责人给出了个主意,打报告,纯盖房。
简而言之就是这房子是养老房,到时候换房的时候不参与住宅面积的计算,按成本赔钱。
这样一来所以的问题都解决了,不用户口本就能批宅基地,可以加偏房。
但这是不是有点太亏了,刘爸爸觉得这么干有点傻。
那负责人喝的醉眼朦胧,红着脸笑着来了一句,到时候的事到时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