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肾虚”这个东西,总是相当之有威慑力的。
听到满意的暗示(“可以好转”)之后,大概是觉得这种命题到底还是尴尬,天子迅速转移了话题:“先生还有什么别的方术,可以赐教寡人吗?”
这个问题早就在四人组的预料之中——一旦确认了延请来的方士真有能耐,至尊就会迫不及待的话题拉到寻仙问药和玄奇秘术上,期待新的高人能给自己开开眼界;而皇帝亦对症下药,事先搜罗了不少方术秘闻和道家理论,让穆先生反复背诵,希望能在御前大展口才,舌绽莲花,一举令“自己”心神倾倒,从此获取近身的机会,借以谋划大事。
这是自己对“自己”的背刺,两千年后的自我对两千年自我的暗算。如此阴险歹毒、恰中软肋的规划,谁又能够抵挡?
……可惜,皇帝很快发现,就好像他自己总是很难理解那些数字符号一样,在理工科上颇有造诣的穆先生也很难应付那些歪七扭八、诘屈聱牙的符谶和专业术语;他根本记不了皇帝精心撰写的说辞,就算好容易记住了,也要背得磕磕绊绊、前言不搭后语——这不是让“自己”一眼就能看出不对来么?
这不就是个文盲吗?文盲怎么能当方士!
事已至此,只有另想办法。所以穆祺根本不搞那套玄学言辞,直接了当的开口:
“臣在占卜上颇有造诣。”
“占卜什么?”
“天象。”穆祺一指天空:“三日之后,将有天狗食月,还会有红光骤起,其长经天。”
简洁、明了、丝毫没有花样,以至于天子都露出了震惊之色。这几年以来他不是没有见过号称“精擅卜算”的方士,但预言时总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究其实质,还是怕话说错了挨回旋镖,所以预言中总要留有挽回的余地。相反,这样斩钉截铁、毫无余地的保证,要么是失心疯了的妄人,要么就是有绝对信心的高人。所以天子沉默了片刻,都不得不稍作警告:
“御前妄语欺君,是大不敬的重罪。”
“臣当然不敢欺君。”
“那好。”天子再不犹豫:“记录在案,既然是三天之后的天象,那三天后让太常入上林苑核对。”
说到此处,他停了一停:
“……此外,既然召见了太常,那几位高士入禁中也要有个身份;总不能以庶人的身份与九卿对质——就先安排个郎官做一做吧,后面的待遇再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孝武皇帝时代的政治跃升,就是这么的突如其来且猝不及防;而皇帝能在严刑酷法中保持对天下人才源源不断的吸引力,靠的多半也就是这一手不吝重赏的慷慨与豪爽。
当然,对于此次觐见的两位高人而言,这种豪爽就远没有想象中的吸引力了。随行的长平侯早就体会过朝廷功名富贵的顶点,还不在乎这个小小的郎官;至于穆祺嘛……郎官的俸禄能有几个大子啊?不就三五百石粮食嘛,差不多也就得啦。
不过,在天子及诸位宫人看来,这两位方士的淡定自若就很不一般了。三天后就要面对牵涉生死的判决,眼下又是寻常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擢升;两项事关荣辱存亡的大事扑面而来,居然还能从容处之,仅仅这一番气度做派,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那么,就送几位先生回去吧。”天子说了半日,已经又感到了某种熟悉的虚……倦怠,于是重新靠在了软垫上:“三日之后再行召见,看看结果如何。”
第19章
事实上,三日之后根本不需要劳动太常出马搞权威认证。月食和红光这种天象可不是突如其来的小打小闹,早在当天下午天色昏沉之时,暮色中隐约显现出的月相已经相当之不对头了;到戊时三刻,天子更是打破了数十年的成例,命御前缇骑持手诏突破宵禁,连夜奔赴东市,将刚刚才打烊准备歇息的方士四人组紧急薅了起来,扶上马匹一路狂奔,径直入上林苑而去了。
这些方士在上林苑中奏对了什么,大概天下也没有第六个人能知道了。但第二天一大早,消息灵敏的长安顶层权贵们仍然受到了莫大的震撼。因为就在当日卯时二刻,皇帝再次颁布谕旨,将前几日才任命为郎官的方士们擢升为侍中,禄一千石,算是正式跨入内朝高官的行列。
三日速通一千石还不算稀奇,稀奇的是旨意颁布的时间。众所周知,大汉朝廷是卯时一刻开始点卯签到,正式办公;而这份旨意卯时三刻就能明发,说明皇帝是早就派人堵在了丞相府的门口,搞不好还是连夜起草的诏令走完的流程——这样仓促、这样急切、这样迫不及待,简直操切到有损朝廷颜面了!
不过,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中午午时二刻,上林苑的侍中再次送出天子亲笔书写的诏令,将穆姓方士任命为侍中、太中大夫,赐金五百斤、帛千端,其余珍物无可计算;下午申时三刻,侍中第三次传达诏令,赐穆氏银印紫绶,可以凭此出入未央宫面圣;并赐爵大庶长、赐家宅田地。
——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之所赐爵大庶长而非关内侯乃至列侯,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迄今为止,封侯的大事还需要丞相及九卿集议通过,不好强行空降;换言之,这已经是皇权便宜行事的权限范围以内,力度最大、效果最猛的赏赐了!
旱地拔葱,一日飞升;速度之快,手段之狠;委实超越了长安一切大臣最狂野的想象——他们也不是没有见过因皇帝宠幸而急速蹿升的佞臣,但即使昔日之新垣平、李少君,也从来没有这样不讲道理的升迁法!
还要不要脸了?!
皇权逾越底线至此,即使驯服已久的丞相九卿们也大感不快,甚至犹豫着是否要打破惯例,罕见的封驳封赏的诏书。但到酉时二刻,上林苑又命人送来了一份书信——显然,皇帝激情上头之后自己也晓得有些不对,所以迅速下诏找补,向整个官僚机构解释如此非分恩赏的缘由,好歹往后拉上一拉。
用信上的话说,这一次“恩出非常”,是因为方士们两个巨大的贡献:其一是治好了皇帝绵延一月有余的风寒;其二则是进言有功,劝谏天子克制欲望、节省开支,并为君上所鉴纳。《齐策》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天子千金买马骨,为天下正人君子树立榜样,不正是符合古人的经义吗?
丞相及九卿依次传阅书信,只觉得一脑门子冷汗,从头顶涔涔而下;说实话,要不是认得皇帝的笔迹,他们几乎要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矫诏了。喔,这倒不是因为什么“进谏”——皇帝固然意志刚硬,但接受谏言也是常事;最令人疑惑的,却是书信中引用“面刺寡人之过”云云,等于是公然承认了自己也犯得有错!
——皇帝居然肯认错,莫非是天上下红雨了?!
更抽象的是,从书信的行文逻辑上看,皇帝之所以公然承认错误,似乎是要以自己的错误衬托出几位方士忠贞谏言之至关重要,以此为非分的恩赏做辩护——这成什么了?这不成了拿皇权的名声给佞幸做垫脚石了吗?!
陛下!陛下你在做些什么呀陛下!
刹那之间,千万句吐槽从心中奔腾而过,饶是丞相平棘侯薛泽位高权重,亦不觉头晕眼花,神经错乱——当然,这还是丞相见识太少、阅历太浅了;如果他有幸能读到两千年后的网络文学,那么就可以清晰认识到,而今发生之种种,正是言情小说中风靡一时的半壁江山,所谓霸道总裁狠狠宠,懵懂娇妻无处逃之类——一天之内官升钱石、爵拜庶长,还有皇权的声明作为庇护,这样的宠爱,放到霸总文学中,也是独树一帜了吧?
毕竟是功臣之后,即使再恭顺平和,心中始终有点锋芒。平棘侯忍耐再三,到底还是出声叹息:
“唉,陛下真是神魂颠倒了!”
“你是怎么把他迷得神魂颠倒的?”
被安置在上林苑临时住所的几人团团坐定,将四面门窗封好,防人偷听。中间的皇帝陛下高踞首位,两腿盘起,神色则颇为不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