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将军治军数十载,老成持重,王将军亦是久经沙场,颇有威望,下官以为,这几位宿将,皆可担当重任。”
顾怀玉轻“嗯”一声,既不否定,也不赞同。
韩鼎茫然不解,难道回答得还不够妥当?
顾怀玉转而望向身侧的沈浚:“沈大人意下如何?”
沈浚最会揣测他的心思,显然韩鼎提出的人选这位宰执不满意。
他稍作思索温声答道:“下官以为三军元帅并非武将才能担当,相爷身边的几位老臣,也可暂代帅印。”
顾怀玉摇头,慢条斯理地开启一场大戏,“本相觉得这些人都不合适。”
这话叫众人不解,既不要韩鼎的武将,也不用自己身边的文官老臣,那宰执到底心仪的是什么人?
顾怀玉自然有道理,韩鼎提到过的人他皆见过,什么水平一清二楚。
“刘将军治军有余,谋略不足,王将军年迈体弱,难当大战之苦。”
“至于本相身边的文臣,缺乏临阵统军之能,此番大战,皆非最佳人选。”
沈浚眉头猛然一跳,显然已经猜中了顾怀玉的心思。
顾怀玉起身走到城垛前,玄色披风随风翻卷,他俯瞰着城楼下黑压压的人,索性直说:“本相属意——裴度。”
满座哗然。
众人一时失措无语,二十六岁的三军元帅?亘古未闻!
裴靖逸抱臂悠然颔首,唇角止不住地一扬,低低地笑了起来。
顾怀玉啊顾怀玉,你当真是要了我的命。
韩鼎自是对裴靖逸没什么私见,这后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但立场在此,他道:“相爷,下官斗胆直言,裴都统虽勇冠三军,但毕竟年方二十六,资历尚浅……”
“本相知晓。”
顾怀玉回过身瞧着他,笑意从容不迫:“本相还比裴度小一岁,不也已经执掌朝政了么?”
这话倒叫韩鼎无从反驳,的确,顾怀玉的年纪,比历代宰执还要年轻,可政绩却令天下侧目,是大宸开国以来最强的权臣。
自古英雄出少年。
顾怀玉心意已决,谁也说动不得,他广袖一抬,“裴度。”
裴靖逸霍然起身,几步走到他面前,袍角一撩便屈膝跪下,仰头目光灼灼如焚。
早有侍从捧来托盘,其上是调令三军虎符,与代表三军元帅身份的佩剑。
“接剑。”
顾怀玉单手握起那柄佩剑,稳稳递到裴靖逸跟前,俯身时声音轻得只有彼此能闻,“本相将我的军队与——”
那个字未说出口,裴靖逸却已心领神会。
这位宰执,将他的心与他的军队,一并交到他手里了。
“我——”他双手郑重接过佩剑,嗓音不自觉地发哑,“定不负相爷重托。”
哪个男人经得住这样的信任与托付?
他恨不得当场为他出生入死。
第96章 看看实力。
顾怀玉所顶住的压力,远非常人所能想象。
此前“准武议政令”一出,只是惹得天下读书人群起攻之,口诛笔伐。
如今这一道任命,却是让满座将领与文官心中惶惶,只是碍于他位高权重,无人敢站出来当庭抗命。
但谁心里不嘀咕?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竟要肩挑三军统帅,他能撑得起来么?
战场上的帅印,不是奏章上的印章。
这里不是朝堂争斗,也不是舞文弄墨,是真刀真枪的厮杀。
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帅帐里一个决策出了偏差,便是千万颗头颅滚落黄沙。
裴靖逸的威名自然无人不晓,“将军三箭定吴山”的传奇早传遍九州。
但那是英勇,是战将,是无双猛士,自古猛将千里难觅,帅才却是亿中无一。
为将者冲锋陷阵,为帅者运筹帷幄,其中差别何止云泥?
此刻城楼下的百万雄师,不是三百轻骑,不是八千精兵,是真正关乎国运的倾国之兵。
他裴靖逸再是骁勇,可曾独自执掌过这等规模的战局?
满座老将交换着眼色,掌心皆是冷汗。
这场豪赌,赌的可是大宸的国运啊。
裴靖逸当然知晓顾怀玉承受的巨大压力,也正因如此,他才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份重担。
他双手紧握剑柄起身,定定望进顾怀玉眼底,那眸光坚定不移,胜过任何的誓言。
顾怀玉瞧着他唇角微翘,转身对亲兵吩咐道:“去将本相的玄鸟旗升起来。”
这一声落下,场间气氛顿时压抑到极致。
眼见事态已成定局,满座的老将俱是坐不住了。
许多人如韩鼎,看着裴靖逸长大,心中自有亲近,但在家国大义面前,任何私心都得靠边。
老将们纷纷起身拱手,或急或重地劝道:“请相爷收回成命!”
“此事实在关系重大,还请相爷听听我们这些老兵的意见!”
“战场之事岂可儿戏?只要出了半点差池,那可是百万将士的性命啊!”
“举国之力的一战,元帅怎能托付一个青年?裴度年纪太轻,如何服众!”
一时间堂上人声鼎沸,争得面红耳赤。
就连向来支持顾怀玉的沈浚,此刻都蹙眉轻声劝道:“相爷,还请三思。”
顾怀玉抬手止住众议,目光落在那猎猎飘扬的玄鸟旗上。
赤红旌旗如烈焰燃烧,玄鸟展翼欲飞,风声猎猎作响。
他处之泰然,都是一早打算好的事,只不过是现在才讲出来,“自此之后,旗在则本相在,本相便立于旗后,与三军将士同生共死。”
众人俱是心头一震。
话说到这个份上,意味着这位宰执用身家性命给裴靖逸背书到底。
若胜,自当共享荣光。
若败,这位宰执绝不会弃城而逃,只会与这面玄鸟旗一同,化作大宸山河最后的丰碑。
众人再无言以对。
宰执都将自己的性命押上,谁还敢多置一词?
各自偃旗息鼓退下,心有戚戚地望向裴靖逸。
裴靖逸却已抄起虎符,他振臂一扬,声如洪钟:“各营都统、偏将、千总——半个时辰后大帐议事!本帅要布置明日首战用兵!”
“迟到者,军法处置!”
说得掷地有声,雷厉风行,毫不迟疑,从善如流。
方才还争执不休的老将们,此刻已纷纷整装待命。
顾怀玉歪头瞧他一眼,赞同他果断的行径。
裴靖逸朝他的方向轻轻一颔首。
四目相对间,什么“我定不会让你失望”的话都成了多余,他既接下了这柄剑,便是接下了顾怀玉的性命与江山。
顾怀玉回到节度使府邸,对自己的定位极为清醒——
他既不通兵法,便绝不插手调兵遣将之事。
他只需做定住百万雄师军心的“定海神针”,令三军将士们每次回头,都能望见那飘扬的玄鸟旗,知道宰执与他们同在,便是最大的定心丸。
至于具体战事,全权交给懂行的人去办。
虽未参与军议,但大帐议事结束后,一众老将却纷纷愁眉不展地来寻他“诉苦”。
最先到访的是韩鼎。
这位老将当年能得裴父赏识,又坐稳节度使之位,自是熟读兵书战策。
可今日参与军议后,他却完全摸不着头脑。
韩鼎坐在书房里,眉头紧锁得能夹死苍蝇:“相爷,裴元帅今夜就要用兵,已调派二十万厢军分三路行动。”
“左翼夜间举火把行军,右翼擂鼓呐喊,中路却只设空营燃篝火……”
“厢军岂能与皇庭军正面抗衡?这到底是何战术?”
顾怀玉单手支着下颚,懒洋洋打了个哈欠,对他的忧虑心知肚明:“韩使君何不直接问裴元帅?”
“问过了!”韩鼎重重叹气,“那小子就说明日一早便知分晓!”
顾怀玉漫不经心地翻着军报,“那韩使君不如等到明日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