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72)

2025-09-28 评论

  能找准确就怪了,不出意外,这是他抄来的,他当然不好意思挂自己的名字,可说句不好听的,有多少听众,能专门记创作者的名字呢?他只记得老师姓谭了。

  【这首曲子,鹤仙不声不响地,让人在沿海率先开始传唱了起来,随后不久,恰到好处的时间,弘德帝要征讨倭岛,为沿海的百姓复仇,带离乡的孩子归家的消息,也传到了沿海一带。

  征讨倭岛,民心所望,已成定势。】

  【战鼓中的童声,本就能激起成人的保护欲,孩子是最后的保障,是希望,孩子们在唱着等他们回来的歌。

  是在等,被倭寇劫掠,失去性命的亡魂回乡;也是在等,征战沙场的将士,安全回家。】

  “这种情景之下,许本又怎么可能失败?”

  “他真是踩了狗屎运。”

  【许本屠岛灭国而回,加封武定侯,九世之仇得报,民心振奋,此后,《问月》不仅是问月,更是问,战否?复仇否?每次出征之前,歌以问月,叩问心门,家人还等着你回家,能回否?此战,必胜否?】

  “这将是何等可怕的士气……”

  各地的将士们遥望天空,他们的家人……还在等他们回家……

  【在法家还没被重新抬起来与儒学分庭抗礼之际,公羊的复仇主义,先一步重活了起来。民间风气为之一变。

  《问月》,的确像祭祀之曲,沟通天地,打开了束缚在中原民族百姓身上的,名为退一步开阔天空的枷锁,也燃起了,对外族敢于拼搏的热血。】

  【僖宗时期,在僖宗的骚操作下,有为的将领被获罪,被换下,乌合之众统领士兵,海上番邦趁机试探侵扰大梁越府边缘防线,驻守边疆的主将不战而降,早早逃亡。

  守在国线之上的士兵生死存亡之际,带着必死的决心,吟唱着《问月》,守将能逃,他们不能逃,他们的家人只是普通人,他们要守护的不仅是国线,更是千千万万,同他们家人一样的普通人,更是千千万万的孩童。

  不可置信的是,他们这群,被将领抛弃了的两千人的士兵,在牺牲一千四百余人的情况下,依旧选择死战,拖住了对方的三万人,死守住了大梁的百姓,大梁的孩童。让大梁朝堂,有足够的时间,扶持新帝,重塑军纪。】

  元泰帝起身,“添酒。”

  默契地,所有人同时起身,给杯中添酒,面向南方。

  “遥敬,我大梁的好儿郎。”

  《问月》再好,也只是一首歌,歌曲能有用,是因为这些儿郎,本身就有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有如此儿郎,才是大梁之幸。

  【《问月》,是他们的牵挂,是他们的羁绊,但问月能有用,离不开军纪,军心,这才是一切的根本。这便又回到了弘德一朝,鹤仙,是如何进行军队建设的。】

 

 

第44章 全能型导员

  【我们先说军队的待遇。

  鹤仙作为一个绝对的主战派……嗯……也不能这么说,鹤仙作为一个重视军防的君主,是会亲自过问抽查军队的待遇问题的。】

  武将们心花怒放,文臣们早已有所猜测,天下百姓只是觉得这阿婆主,其实没必要改口的,反正他们都已经习惯了,都在大梁内部,似乎也没必要藏着捏着。

  文臣们表示,还是有必要维持面上的礼节的,这阿婆主太不注意了。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大多朝代,像是军粮军饷军用物资,都是要将军自己去催户部的,能催到的都是对将士好的。

  但是自从鹤仙实际掌权之后,军粮军饷,一定要发满,如果说国库不够,那鹤仙就直接问责户部,军饷乃是朝廷每年必要的预算,预算不够,你户部一没有上报,二没有着手解决,只会说不够,那要你们来干什么?既然不会,那便换会的人来干。】

  “好!”

  “太子殿下千岁!太子殿下千岁!”

  只这一点,就足够军中的士兵拥护太子。

  户部的老大人们开始擦汗了,如今还是开国皇帝时期,还不至于拦截军饷,但是没人催,总是习惯性地拖一拖的。

  如今天幕这么暴露未来的弘德朝军队待遇,那群滚刀肉,难搞咯。

  民间则更是觉得好了。

  “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怕大娃在军队里被克扣,战场无眼,若是待遇再被贪了,那还怎么活啊……”

  自家的孩子自家心疼,他们没办法阻拦军队招人,就只能期盼军中待遇能好一点了。

  只有山东的军营,一个个早就脸上笑得稀烂。

  “哈哈,自从太子接手咱们山东驻军,那军饷,就没慢过!”

  “早就想显摆了,这下不羡慕死周边的那群家伙!”

  【朝廷拨款是一回事,底下人有没有贪污又是一回事。

  鹤仙不会觉得户部没问题了,军队的士兵就能吃饱喝足了,所以鹤仙每年都要随机前往京城附近的军中检阅,直接从底层士兵的精神面貌来判断有无被贪污。】

  “弘德帝,这既是检查将士的待遇,也是让自己活跃在军中,确保自己的威信。”

  孙平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君主,只要是脑子正常的将帅,是一定会拥护的,哪怕看似是对他们的管理不放心。

  什么是将军?将军不怕一次两次的败仗,毕竟常胜将军少,史书上都数得过来,但最怕的,就是奸臣的污蔑了。

  而弘德帝这样亲自检阅的举动,底层士兵感激,高层将帅又何尝不安心?

  陛下都自己看过了,陛下还不相信我们相信你们空口白牙的奸臣吗?

  【而远离京城的,驻守四方的军队,则明面派遣督察官检查,暗地里绣衣卫探访,双管齐下,力保军中将士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将士的饷银和补贴,能拿到手里,送回家里,无后顾之忧。

  也是因此,弘德一朝,兵权,兵心,一直牢牢把控在鹤仙的手里。】

  晋王眼神奇怪地看向姜衡:这就是你的不知兵?

  姜衡:我是不知兵啊,所以我只负责他们的后方。

  【这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待遇,除此外,还有思想方面的建设。】

  又是思想?

  朝臣们想到了宗室教育中的,太子提出的思政教育课程。

  【弘德十五年,在荀子孟子被追封为圣人之后,兵家原有的圣人也不能忘了。】

  一向冷静自持的孙平冷静不下来了,一眼不错地盯着天幕,快说啊!

  这一刻,他终于共情了好友孟怀书。

  丁俊擦了擦没有眼泪的眼角,三个好友,只有他家没有圣人可以显摆,太心酸了,祖宗怎么就不能争气一点呢?

  【在原本武庙的基础上,把兵圣孙武给提了出来,在京城郊外起了一座兵圣庙,并在四周建造了一所兵家学院。】

  “大德!”

  圣君大德!

  武将们一个个眼巴巴看着太子和元泰帝,弘德朝有的,陛下,我们元泰朝也要有!

  【武皇开设了武举,用以选拔军事人才,其内容,涵盖马射,步射,举重等多个项目,到启朝,又增加了策论,要求军事人才必须通晓兵法。】

  【但有个很大的问题,科举上的书目大多能在市场上买到,但是兵法不好买。

  所以武举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实则还是将领之后,二代他们自己玩儿。】

  “这天幕有失偏颇,怎么不说武举比科举低一头呢……”有武将小声嘀咕,却谨慎地没有冒出头。

  【鹤仙先暂停了兵法策论一道,武举便单纯考个人的武学能力,考上的,统一送到兵家学院进行深造。】

  “这个不错,科举的进士要去翰林院实习,武举的进士也该有相应的实习。”

  “这样也不会耽误一些学不精文化课程的天生武士。”

  “不过天幕说是暂停,那就是以后还会打开这一通道?”

  【而在弘德十五年后的逐年形成的科举分科中,分设了“武科”,武科便需要考兵法策略,不需要比试武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织鹊 宫廷侯爵 爽文 直播 朝堂 剧透 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