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74)

2025-09-28 评论

  谁敢不认真啊?

  “这是在培养将才啊。”

  “参与感……”

  自然是参与国家的建设。

  这样的重视,谁能不用心?谁能不忠心?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明里暗里向他们灌输保家卫国的概念,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认知:

  他们是守护自己小家,守护大梁这个大家的军人,不是卒子,而是军人,他们是人,他们是值得敬佩的英雄,他们的家人也会因他们而骄傲,他们会被铭记。

  让他们的从军,从被动,转化为自我意识,转化为主动,转化为追求。】

  【当然,这一切能成的前提,是士兵的待遇自鹤仙亲政后一直拉满,是他们知晓他们的补贴真的能到他们家人手中,是朝廷做到了一切,所以他们自然能够相信这些导员,相信朝廷,从而也相信他们自己。

  朝廷与将士,从来都是双向的。】

  “空口白牙跟人谈理想,那就是耍流氓。”

  元泰帝作为一个自己打下江山的皇帝,见过了太多人,也经历了太多事,最明白拿到手里的才是能信的。

  “导员教导士兵认字识字,也是为了给他们启智。”

  蒙昧的状态,可以灌输思想,却也能被轻易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谈退役后老兵的安排,来看看鹤仙,是如何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

 

 

第45章 退役伤兵

  【老兵不是年老的兵才是老兵哈,一般上过两三次战场的,都能算老兵了。】

  “这不也是常识吗?”

  大梁民众不理解了,“之前天幕说,征兵要求高,参兵为荣,按理后世应该武德充沛,怎么连这种基础都要特意提一下?”

  后世总有在某些时候,突然变得奇奇怪怪的。

  【什么情况下会退役呢?一个是年纪大了,到了正常该退的年纪,军营也不会白养着,自己不退军营也会清退。】

  “这种,只能出现在京营中吧?”

  要是在边防的军队中,安稳到清退的年龄,那简直是个祥瑞。

  【第二种呢,就是家里能有人接替自己服役,但必须得是真的家人,尽量减少“被自愿”,相对来说还是挺人性化的。】

  元泰朝臣子有些不甘心了,“这不就跟现在没区别吗?”

  怎么全给弘德朝了?

  “这天幕偏心!”

  他们元泰朝老臣,为数不多的能上天的机会,就提都不提一下的?

  就算后面还有改良的大招,他们这些打基础的,就没功劳了?

  【第三种就是老弱病残,但家中无人,就算退役了也没有人可以照料,在元泰朝,是走流程交由当地的养济院。】

  提倒是提了元泰朝了,但怎么感觉是给弘德朝当踏板的?

  元泰君臣一个个,看起来正经得不得了,心里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鹤仙在此基础上,给了退役的老兵,更多的保障。】

  确定了,就是拿他们当踏板的!

  元泰帝没忍住,看向了姜衡。

  姜衡:……

  这让他说什么?

  【没有自理能力的,当地养济院负责养老,当地县官对此有连带责任,军部和绣衣卫每年都会派人探查,确保不遗漏一个老兵,也不冤枉一个官员。】

  这是把压力都给满了,让养济院不得不尽心,也不敢吞了朝廷给退役老兵的每月补贴,当然,这流程上的每一个人,都得想想能不能躲过军部和绣衣卫的双重探查。

  【而部分有自理能力的伤兵,则鼓励他们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

  对于雇佣伤残老兵做工的商铺,享受一定比例的免税政策,提高因病因伤等退役的士兵,重归正常社会的概率。

  朝廷的补贴不变,但自己做工养家,与一事无成,对于这些士兵而言,心理状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

  “可是伤残的士兵,身有残缺,这样还在外做工,岂不是会吓着了店铺客人?世人的眼光能让他们好受?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吗?”

  固然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增加收入,可异样的眼光如何能避免?

  以及还有一句话,有些臣子没说,连伤残人士都要外出做工了,我大梁朝成什么了?大国脸面呢?

  这天幕怎么还是一副赞同并夸奖的语气?

  “连死都不怕,还怕眼光?”

  兵部尚书夏渠冷不丁的,不轻不重地给顶了回去。

  还没来得及反驳的武将与被顶回去的官员四目相对,是不是哪儿不对呀?这不该是武将方反驳的吗?

  倒是朝堂上,前排的那些个鬼精的老大人,有的眼中闪过了然,有的与兵部尚书夏渠对上了视线,一脸你竟然也不要脸起来了,都是同僚,还不知道你?不就是看着兵圣也被挪出来建庙了,建造了兵家学院,自己想挪屁股了吗?

  夏渠不示弱的抬了抬眼皮,一株独秀,哪里比得了百花齐放?

  如今朝堂上的一二品大员们,大半都是有跟着元泰帝一起打天下的“资历”在的,但元泰帝不是世家子出身,只是小地主家庭,在乱世什么也不是,一起造反的兄弟,跟着他混的,身家又能高到哪儿去?

  只不过他们成功了,所以现在一个个也有家底了。

  但底蕴,说实话,不多。

  虽说儒家占绝对的主导,但兵家,哪一个朝代不用?只不过兵家必学保命技能,让他们都十分低调而已。

  而现在,天幕已经证明太子是个容得下武将的性子,看看给士兵的待遇,士兵尚且如此,武将只会更好,更别提那兵家学院,竟也不担心武将趁机结党营私叛变,何等的气魄?

  他身为兵部尚书,体恤将士不是很正常吗?

  他身为兵部尚书,熟读兵书,顺水推舟推一把兵家,承一个孙家的情,不好吗?他总得给后代筹谋不是?孙家,也不会拒绝一个兵部尚书的交好。

  夏渠的心思,相熟的同僚能猜到几分,但也就调侃一下,不会多加插手,谁让人家位置在那儿呢。

  当下更关心的,还是天幕。

  【他们不再是只能躲在家里的“废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外出做工,他们不需要怜悯。】

  【而当有一个残疾的士兵走出家门,自然会有无数个跟上,渐渐的,普通百姓也会习惯,当残疾者与百姓能和谐地相处在市集,怎能不说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呢?】

  “圣不在其名,而在其行。”

  “有此圣君,堪为中原之幸。”

  “弘德帝虽在天幕中看似偏向法家,实则还是仁德为本,大善!”

  “嗤,那太子也将荀子给法家了。”

  “可不是,把荀子给了法家,还让你们名家去当讼师给法家作配,对法家可这好啊~”

  “嫉妒我们强强联合了?”

  “……满口胡言。”

  “我说,经业书院马上就要开课了,你们这样让学生瞧见了?你们不怕丢人?”

  “……”

  “看天幕!”

  【通过税收等福利政策,让民间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一,朝廷也没有干看着,还记得前几期有提过的采风使吗?

  采风使到后期,有一半都是退役的伤兵。】

  “采风使?这可是个劳累的活计。”

  “不过,算是吏,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若是长久如此,那在外面看到残疾者,倒是要思量一下对方是否是采风使,从而逐步影响社会风气,普通的伤残百姓,或许也能渐渐得到更多的尊重。”

  “这倒是好事,且上过战场的士兵,责任感总是有的,还有导员的教育,他们的确有能力担任采风使。”

  就是……

  “朕好像记得,后面有皇帝,停用采风使了?”

  元泰帝脸色有些黑,现在看来,采风使不仅是为了视察民间民情,更是安抚退役的伤兵,给予他们的后路,后面的皇帝在干嘛?

  将采风使停了,这些退役的伤兵如何安排?福利一旦开始,又怎么能停止,怎么敢停止?还过不过安稳日子了?要不要民心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织鹊 宫廷侯爵 爽文 直播 朝堂 剧透 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