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珩神色才又舒缓下来,“放心吧,茯苓以后不会再帮孟党传信了,我已经将她的家人救出来,安稳起见,都安置在府里了。”
之前卫珩倒没说过茯苓为什么会帮孟党做事,原来是这样的原因。楚珺又想起卫珩还拿这样的话恐吓过献梅,孟党倒真的这样做了。
只听卫珩接着道:“府里侍候的人本来就少,大部分还是卫仁卫启一类的亲卫,漪欣苑里也就是茯苓一个能让他们下手的侍女了。”
事qíng解决了,楚珺才又放松下来,“要是孟党真能挑拨得沛国公和父亲对我不满,然后再起兵谋反,就算我得到消息也是调不出人来应对,父皇若真不管,他们可不就势如破竹了?”
卫珩笑着摇头,“陛下怎么可能会不管,再说,就算父亲和外祖父对你有什么误会,也不会因私废公,你实在多虑了。”他看了楚珺一眼,“也幸好是qíng况特殊才能瞒得过所有人,不然过个一年半载你我这儿传不出好消息,就算瞒得再严实恐怕也架不住所有人打探。”
楚珺知道他说的是子嗣的事。
昌乐女帝当年本想立自己仁德有为的长子昭王为储,宗室却以昭王是在昌乐女帝被立储前出生的,虽入元氏宗牒,却在出生后还随过一段时间父姓为由,力阻昌乐女帝立“外家之子”为储,甚至搬出了“偷换江山”这样的说法。
昌乐女帝仅有一子二女,长女灵德公主已经随父姓,幼女不过五六岁年纪。当时的局势也实在不适合培养幼女再等她成年站稳脚跟,昌乐女帝无奈,只好过继堂弟康王的幼子为储。本想着一来堵宗室之口,二来康王也会保新帝无虞。
却不想,昌乐女帝驾崩后,康王先借宗室之手迫害昭王,又借新帝之名把持朝政,党同伐异,不少昌乐女帝留给新帝的肱股之臣不是被贬流放,就是死在流放的路上。同时康王还废除了大量昌乐朝颁布的有利民生的政令,天下一时怨声载道。
眼看动乱将起,离京为昌乐女帝守灵的昭王联络灵德公主和旧部,以厚待宗室、不废新帝为条件,换得宗室支持,平定了康王一党。这一场动乱引得朝野不宁,宗室自危,昌乐朝数十年德政差点毁于一旦,史称“康王之乱”。
实际上康王之乱后还有这样的历史:新帝过继给昌乐女帝后,一直是昭王负责教养,因此与昭王感qíng很好。于是平乱后,昭王本yù继续为先帝守灵,新帝执意留下他,加封为太傅,意在指点教导自己。
冥冥中似乎真有天意,康王之乱后不过十一年,新帝便一病不起,以无子嗣为由,留下传位于昭王的遗诏。兜兜转转,皇位最终还是落在了昭王的身上。只不过从此以后,凡是有心争储的皇女,都心照不宣地将子嗣这件事拖了下去。可惜,自昌乐女帝后,再无皇女登得大位了。
“要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顾虑,我当时也不会提出这么个想法了。你看二皇姐和荣安侯,成婚六年了都没一儿半女,有他们挡在前面,我们怎样也不会引人注意。”
楚珺笑道:“我有时候在想,要是父皇一直不立储,二皇姐跟荣安侯还一直这么拖下去,恐要成第二个金定公主了。”
先朝有位金定公主,本来很有望被立储,结果皇帝不知是不是被其他子女说了什么,死活拖到金定公主年逾四十才下了立储诏书。可金定那时还无子嗣,最终其弟以无嗣为由夺其位,登基为帝。
卫珩也跟着她笑道:“二殿下年过四十时,你才三十出头,你就仗着自己年纪还轻就口下不留qíng吧!”
第九十八章 暗访
第九十八章
颜煦走后不到半月,朝中传来消息,说陈晋正式向兴国提出请求,以皇五子换陈赞归国。为了不耽误行程,国书发出之日,皇五子一行已经启程了。
元文谡虽然有些不满于陈晋不等回音就让皇五子启程,但也是之前自己应过的,便没有再想,将jiāo接事宜都jiāo给了礼部。新任礼部尚书史迁是原礼部侍郎,一应事宜也都熟悉。很快就入宫与陈赞说明了qíng况,又通知了北境那边陈国将送皇五子来的消息。
楚珺带着翡扇和玉屏匆匆从外面回来,在武国公府门口遇见也刚回来的卫珩,两人结伴进了府。见卫珩与楚珺有话说,翡扇和玉屏稍稍落后几步。
“朝中的事,听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