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本纪_作者:蔡某人(367)

2017-12-19 蔡某人

  “臣愿请战。”前面再度有一身形缓缓而出,众人定睛之时,皆目瞪舌疆,这一回的出头椽子竟是尚书令成去非!

  适才老将军所带来的余韵顷刻散尽,坐上天子亦被震动,望向一脸平静的成去非,天子和百官一样,此刻难能猜透尚书令到底是何心思。明白人一眼便能识破的局面,自觉dòng若观火,那么尚书令此刻是糊涂了还是jīng明过头了?年轻的尚书令居庙堂之高,虽无录尚书事大权,然无人敢轻视半分,他此时离开中枢,请缨北伐,是早有图谋暗自筹划,yù借军功再立威?时人自然不能相信尚书令只心系帝国安危,甘入虎láng之地,想必天子也不会如是想而全齐天真。

  “国朝重臣,本当各司其职,长于处理内政者便坐镇中枢;擅于行军作战者则奔走疆场,内外齐心方可创立大功,各怀异志则功业难就。”大司徒虞仲素持笏道,他两眼尾上虽多添纹路,然看气色,才是方才成老将军所言真正的“jīng气尚存”。众人正以为领悟到大司徒话中委婉之意,不料话锋紧跟急转直下,“尚书令虽为文官,可少年时就曾于西北驰骋疆场,提刀饮血,国朝多有文士领兵先例,此举未尝不可。”

  殿上一时再次沉寂,百官咀嚼着大司徒前后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一番说辞,似有所悟,似有所得,也不过是各自以为的所悟所得罢了。御史中丞沈复却出面拦阻道:

  “尚书令既为台阁之首,不该擅自离京。另虽有一年半载西北历练,然并无显赫军功,不过爵凭恩荫而出,如何服众?难不保麾下军士议论,有害军心。”

  沈复话音一落,中书令张蕴亦出列跪奏:“臣附议,尚书令虽一心意在为国效力,然而北伐并州乃国家大计,还须靠台阁在其后主持粮秣供给大事,百官虽有内外之分,却皆为安定国家,拱卫天子。尚书令即便不出建康,也自能竭心尽力,倘贸然开赴前线,于国家无半分裨益。”

  眼看尚书令一人掀起如此风làng,东堂之上新一轮的你来我往就势要起,成去非漠然听了半日,好似与己全无关联一般,待众人把话说尽,不得不偃旗息鼓之际,方道:“臣不敢惜此项上头颅,亦不敢于此役有半分差池,时危世艰,臣虽驽马,然志向尚存,恳请今上全臣此心。”

  英奴沉默良久,环顾四下,道:“好,朕全尚书令此心,也望尚书令全朕此心,来人,拟旨。”

  天子表态,一旁中书舍人正yù提笔,底下仍有人出列道:“今上……”

  “卿没听见朕方才所说?”英奴冷笑,这人面上一窘,道:“臣的确没有听清楚,还请今上治罪。”

  英奴不耐烦摆手:“治罪?朕能治你什么罪?耳聋耳背罪?我大祁还没有这样的律令,待会诏书一下,侍中大人声音亮些,自会听清的,归位吧!”

  第169章

  凤凰五年元月末,雍凉大都督舞阳侯骠骑将军周休殁, 凉州太守护送灵柩回京。又有并州祸事再起, 天子授尚书令成去非为征北大将军, 加督并州诸军事,假节,领兵二十万出征并州平叛。朝中虽仍多有疑议,然天子金口玉言,任由百官各自演义。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因此王师出征前的繁复准备, 不可掉以轻心。从军需钱粮,到衣甲器械,不一而足。又因建康去并州长途跋涉,朝廷临时征用民间几十万匹马骡等畜以保后勤辎重运输。

  成去非自奉命以来,亦有几样事需打点清楚。

  台阁中度支尚书、左民尚书没日没夜核算军饷钱粮等琐细,案几上高高摞起一沓这数年来各地土断成果, 府库储备有所增加, 盖因时日太短, 充其量只能算是聊胜于无。顾曙一时间忙地不可开jiāo,既是尚书令亲自出征,一切事宜明细皆要一清二楚转呈给他,这其中自然马虎不得。另有尚书令语重心长jiāo待:我走后, 台阁诸事,你同大尚书要多多担待。顾曙亦自是应承不迭。

  而尚书令本人此刻正在家中后院,寻来当初赵器带回的胡人少年狸奴,左右稍作打量方问道:“对并州地形熟悉否?”

  狸奴自入成府这几年,甚少见到成去非,多在后院打杂一类,偶尔也肯做些胡人所常用胡chuáng一类器物献与众人,府中上下渐渐习惯这灵巧又沉默的异族少年,遂彼此相处,倒也相安无事。更何况狸奴极为聪慧,如今一开口,早是一嘴娴熟的建康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