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本纪_作者:蔡某人(537)

2017-12-19 蔡某人

  “大公子,”赵器吞吐,“大夫已说,只怕娘子捱不下去……”

  成去非的面色有一瞬而愈发苍白,心神一时好似被扯裂,忽冷忽热辗转jiāo错,直撞得胸口发疼,启口时却淡漠到不带半分qíng绪:

  “那就要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赵器闻言只觉一阵寒意,如覆冰霜,再看成去非:他那一双眼睛,犹如竹挂残雪,如何也消融不得。

  斗室又独剩成去非一人,他慢慢抿紧了薄唇,起身chuī灭灯盏,除去衣裳,卧于chuáng榻,复归沉默,他永远给不了的仁慈,此刻讳莫如深——

  那些因他而起的哭声,那些因他而起的伤心,他不可有一丝动容。

  至于他所亏欠者,所辜负者,如定要凋零,他唯一可寄托可偿还,不过他年chūn生,愿为其冢前锄糙而已。

  第242章

  凤凰六年立秋, 骠骑将军于东堂发丧,帝与百官亲临。

  倘如有人肯留心鼻间味道,便知糙木凋零的气息,这一日, 是骤然而至的。然而, 秋之初初的日光,同往昔过去的年份并无甚区别,它依然安安静静照着千里江山,帝都宫阙。只是糙木的芬芳不在,已现衰败之相,可人既非糙木,便无暇顾及这衰败,只因那年轻的重臣与糙木无从相比, chūn来再生, chūn心可待,与他皆再无半点关系。

  宫门外,百官丧服以临东堂骠骑将军丧仪, 众人肃穆, 在司马门徐徐敞开之际,一阵秋风穿堂而来, 终让人有种幡然之意,酷烈之夏已在不平静的大疫中煞尾, 因此送命者不计其数, 这其中也大可算上骠骑将军一个, 消逝于芸芸众生,同化枯骨,再分不得贵贱。然将军之生平功勋,将军之生平轶事,一时间却难能随秋风而去,尽在时人口齿流转间。

  待百官着丧服顺着官道入宫、入殿,身后道道宫门渐次悄然轧轧而合,东堂最终犹如层叠花瓣中的一点蕊心,被彻底包裹在巍巍宫阙的最深处。

  东堂内,并州都督刘野彘同征西将军成去远之间,尚隔几人,两人微微碰了碰目光,再无任何jiāo流。前方主事者为大司徒大鸿胪太常三人,依照故事,帝于东堂举哀三日,再发引骠骑将军梓宫。是以早前,大司徒已奏其行迹成文,上呈天子。本朝惯例,凡薨亡者,请谥由其子孙或僚属先向大鸿胪卿提出,再由其所属州郡大中正供写其“行状”,中正将“行状”移jiāo大司徒府,而后jiāo至太常寺,由太常卿、太常博士依据行状评定谥号。然骠骑将军丧葬一事,自一开始,便多有打破旧制之处,遂此间台阁司徒府参与议谥,百官并无诧异之处。

  英奴先命近侍拿出几日前所上呈的那篇《祁故骠骑将军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徐州诸军事兼徐州刺史定国公成去非行状》,由大司徒宣读布告:

  “祖昉,皇任丹阳郡太守、扬州刺史;父若敖,皇任并、雍、凉都督西北诸军事、尚书令、录尚书事、太傅。建康乌衣巷成公二十七年行状……”

  乌衣巷成去非不到三十载的功业皆录其间,洋洋洒洒,事无巨细,一一列举,大司徒沉郁顿挫间将此行状读毕,诸臣面有悲色,默而不语,天子方道:

  “朕之所以让大司徒将行状宣读布告诸卿,是因有司所呈谥号,摇摆于‘文贞\’忠武‘尚未有定论,今日于东堂为骠骑将军举哀,自然不想因此又引得诸位打嘴皮子仗,还是希望此事能早日定下,以慰将军。”

  “此行状,已把骠骑将军为官十数载功绩说的非常清楚,将军虽英年早逝,却一直兢兢业业,文治武功,实称朝望,既如此,当以’忠武‘更为全之。”中丞沈复自骠骑将军身亡以来,气色便差了许多,此刻无须顾虑,也无须等待,已是第一个出列评议之人。

  有人道:“中丞这话听起来,不像是说骠骑将军,如此评价,倒像是在说诸葛孔明,将军虽有功绩,但恐怕离’忠武‘还差些意思,今上,臣封驳‘忠武’。”

  沈复闻言看了看这人,心中一闷,正是自己兰台中一御史,这人满脸正色,一席话说得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他二人,长官的台便这般轻而易举给拆了,余人各怀心思,一时无人出声,沈复嘴角直抽搐,天子方说今日不是来打嘴皮子仗,看来自己竟无意挑开了头,不免气滞,正yù再启口,这御史却不依不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