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安置了大家伙儿,林彦弘就想着,先去城外的青桐书院看看。
云中有书院,朗朗读书声。
这个“上辈子”他可望不可及的地方,远在云中,近在咫尺。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影卫甲:我们的日常是保护世子,和世子妃一家。
影卫乙:有时候也会去给世子的潜在“qíng敌”下下绊子。
影卫丙:偶尔还要给世子妃的侄子买衣服、买糖球、陪他玩。
影卫戊: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只用坐在旁边看世子跟世子妃nüè汪。
谢谢萌萌竹攸、阿洲鸥的地雷投喂~!(*╯3╰)
第61章 小院
青桐书院位于云桐城郊的青桐山上。
此山虽不高, 在梁境名山录中却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里靠近荆国,传说在“天命执夷, 出深林而踞梁”之前, 这里曾有凤凰栖桐,由于荆国赤羽降世, 不yù与之争锋的凤凰被召回天界,留此仙山于人间。
前朝有隐士慕名读书于此, 其后人建造学舍, 几度拓山扩建, 广纳学生,青桐书院由此而生。
由于睿帝和光帝时期三位名望响彻九州的文豪皆出自此地, 并在致仕之后回到青桐书院担任山长,青桐书院进入了鼎盛之时,并超越云水郡府学, 甚至能与国子监齐名, 成为九州大陆九大学院之一。
不重利禄之学而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是其宗旨, 青桐书院几百年来培养出了一批拥有经世之才的学子, 在梁境乃至九州大陆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后人也说不清, 到底是凤凰栖桐的传说引来了学士铸就了青桐书院, 还是因为书院名贯天下而使得“仙山”之名越传越远、越传越广。
因着青桐书院的存在, 距离它最近的云桐城甚是热闹, 遍布书局,是梁境内有名的“学府”。
林彦弘很早就托人在这里留意,直到前不久才得了确信, 花了大价钱在这里购入了一处宅子。
“购置这样一处小院的银子,在咱们云阳城都可以买稍大一些的院子了,这云桐又不是郡府,地价竟然这么高。”
福叔替林彦弘出面置办的院子,对这期间的艰辛最为了解。
虽然他明知道这里有赫赫有名的书院,但生在富庶的蜀川,后来又去了云阳,两处皆是郡府,所以刘全福难免生出几分骄傲,面对这城墙不高、还只有不到云阳一半大小的城池,不禁感慨。
“就跟云溪城外有华音寺一样,有青桐书院在此,就算这里土地贫瘠、天气恶劣,恐怕还是会引得人前来聚居。”
刘全福倒不是担心别的,只觉得以大少爷的qíng况,买院子可能不如租住来得实惠:“少爷虽会在此地读书,但也不知道几年就会离开,何必置办一处房产。”
在他看来,大少爷天赋卓绝,说不定用个十年八年就可以立业,到时候要去天京也好,去别处为官也罢,恐怕都不怎么会回来云桐城。
林彦弘不可能告诉刘全福,以他“上辈子”的记忆,几年后众皇子争储之势愈演愈烈,原本有望担任太傅的名士曹玄楷不愿卷入此等争端而晚节不保,于是以年事已高为由,乞骸骨返乡。
他为了不被后来的新帝清算,也为了求得学者的宁静,于是如自己的前辈一般,进入青桐书院担任山长。
从那时开始,云桐城的产业更加一处难求,地价甚至超过了郡府云阳。
换句话说,就算林彦弘将来不再留在云桐,只要有这产业,光是收租子也比在云阳购置个普通铺子要来得好。
若是多几处这样的房产,也不愁租不出去,因为周围郡县、整个梁境乃至其它诸国慕名而来的学者都要在此暂居,人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林彦弘不仅打算买这一处小院,而且还准备继续留意下去。
反正之前出手铺子时用古玉复制的金子还在,只要这样小部分、小部分地用,连刘全福也不会察觉到这些“意外之财”。
更何况刘全福不会总待在云桐,何昌现在也可以为林彦弘跑腿办事。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对方手上有多少少爷置办的产业,自然也探不清全貌。
因为李景承的关系,林彦弘身边有裕王府的暗卫,但他们再神通广大,也只能知道林彦弘的身世和林府大致的qíng况,还不至于连林彦弘手中有多少“私产”都能探查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