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这些贴身护卫他们好多都是将门出身。会在皇上身边做贴身侍卫是南靖的传统。如今这些侍卫们也并不是多么的尊重秦昭这个皇上,都是因为先皇给留下的烂摊子。
当时先皇执意要和明瑞打仗,南靖的官员百姓都安居乐业惯了,就喜欢平静的生活,大多数官员都是反对的。但是先皇就是一意孤行,秦氏是皇氏,南靖开国也有几百年了,除了最初的几位皇帝是切切实实的马背上的皇帝——建国时就是个小国,现在能和明瑞所颦美的国土面积都是当时那些皇帝一点一点打下来的!
后来国土扩张的差不多了,又是在江南的鱼米之乡这样的地方,歌舞笙箫,自然就要开始享受生活了,也出了几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后来的皇帝吸取了前任前前任的教训之后,不想在史书上也被披上“昏庸无能”等字,对国事也上了点心。
但是真的再也没有出过建国时期的那种英武的马背上的皇帝,都是文文弱弱喜欢诗词字画文雅之物的,上行下效,朝中的大臣和国中的百姓也跟着重文轻武。
可是谁都想不到,也想不通,怎么就会突然冒出来一个这么爱打仗的皇帝,爱戎装爱的经常上朝的时候都要穿上。
先皇认为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么多年没打过仗了,是该把这些士兵都拿出来cao练cao练了。
先是那周围的几个小国做了靶子,效果很好,打的他们好无还手之力。皇上很高兴,朝臣们看着小国献上的贡品也很高兴,拍着皇上的马屁不亦说乎。
人的自信心就是这样一点点膨胀成自负的,皇上突然有一天宣布要对明瑞用兵。
举国皆惊!
第193章 第 193 章
说起来明瑞的建国历史可是要比南靖悠久的,并且是出了名的军事qiáng国,北方男人那个剽悍劲啊!只要是当年参加过对明瑞战场的,都应该知道。
恩,在他们正式打起来之前,当然只是耳闻,耳闻总会让人想会不会流传中会有人添油加醋,其实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厉害?
毕竟没有眼见为实的震撼。所以在当时的qíng况下,皇上已经提出了要御驾亲征,并且准备好了万一不幸的“后事”:立已经成年的大皇子为太子,监国。
因为一切井井有条,所以最后即使是先皇真的死了,他的死对国家的影响也不是很大,第二天新君就登基了……
麻烦的是他留下的烂摊子,让皇家的威严并不如过去那般深重,因为在战争中不少官员家都让自己的儿子跟着皇上上前线了,皇上都去了,自己家能不去一个人?不过运气好的话捡个将军当当也是不错的。
只是后来的结果先是被对方的诈败,自己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接着就是非常乖巧的走进了对方所设的圈套中,被围困的皇帝连做俘虏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战场上的一只流箭给she中了,重伤,身亡。
后来就是南靖对明瑞的一片低声下气,全国上下的一片痛苦哀号,很多官员家里面都失去了一个儿子,这笔账,算不到死去的先皇头上,自然是算在了新继位的秦昭身上。
既然没“辅佐”好你老子,出了这么大的事qíng。儿子继位了,他们一定会尽心尽力的辅佐,看好他,不会出现有什么恶习的qíng况,对待国家朝政要勤勉,要以史为训。不能穷兵黩武,贪功冒进等等。
可怜秦昭一坐上王位,下面的一大帮前朝老臣每天挂在嘴边的,就是让他不要做这,不要做那。这皇帝当得也是够憋屈。
但是秦昭怎么可能是那种甘愿听别人摆布的人,表面上朕还年幼所以听各位爱卿的,可是私下里就在不知不觉的培植自己的亲信,启用大量新生官员,提拔寒门学子——他们背后没有高门大户中盘根错节的关系,好控制啊!
然后就在某一天,因为很小的某一件事,牵扯出了一些最是喜欢以老臣自居,飞扬跋扈,皇上的主意我做主额老臣,不论谁来求qíng,秦昭丝毫不留qíng面,进行了一番大清洗。
所以在仅仅登基后不到半年把所有的国家的大权都握到了自己的手中,说一不二。但是也就是在这个至为关键的时刻,大家都想看看皇上这一个大手笔之后还要做什么的时候。
皇上突然病了!不见大臣,政务也都是让两个相爷商量着处理,每天去宫中给他汇报一次就行。
朝廷上下真是炸开了锅,按说这个时候已经肃清了朝廷中不服他的人,应该是时候不断的建立威信,让大家对新皇更加臣服才对,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政局的安稳,最好不要有一点点紊乱,才算是给众人一根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