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归桐_作者:斑之(190)

2017-12-13 斑之

  刘旻眼见这般qíng势,又隐约听得建兴帝还要向荆楚用兵。

  深恐阖家陷在这泥沼中脱不了身去,也顾不得郭况学业未完,选了最近的宜出行之日便举家回真定去了。

  和来时一样,他们自长安沿汾河坐船至太原,再从太原走陆路到真定。

  兴许真是看了huáng历的缘故,他们走的这天不似来时遇着瓢泼大雨,是个明媚非常的艳阳天。

  湖上风来波浩渺,杨柳丝丝拂面。

  郭圣通和郭况立在船头看着常安城越来越小,到底住了整整两年,心底总难免有几分怅然。

  不过转念想到将要还家,那点惆怅立时就被无法抑制的喜悦冲走。

  天色蔚蓝,透亮清澈。

  只可惜三月里chūn光虽盛,却与四月方出的鲥鱼无缘。

  鲥鱼鲜嫩可口,惜鳞如命,离水即亡。

  平日里想吃一尾刚抓上来的鲥鱼难于上青天,也就行船之时有些便利。

  他们坐了二十多天的船,到了四月初才至太原,始终也没瞧见鲥鱼的影子。

  郭况大为遗憾,等着又坐了十来天的马车到得真定,在大舅为他们的接风宴上吃着清蒸鲥鱼就更遗憾了。

  纵便是用冰块裹了保鲜快马送来,到底也抵不上刚出水时的鲜美。

  郭圣通坐在郭况上首,瞧得他执起筷子尝了口鲥鱼就叹气忍不住莞尔一笑。

  这才像个小孩子嘛。

  郭况起初顽皮的不像话,后来又好学的不像话。

  在船上的二十多天都拿来念书,叫她和母亲又是欣慰又是心疼。

  郭况对此大为不解,说从前不是盼着他懂事吗?

  用过饭后,喝茶聊天时,母亲想起这话也好笑,和大舅母说:“我是既盼着他成才,又盼着他能过的快活些。”

  大舅母笑着道:“我们当母亲的,都是一样的心思。”

  不知怎地,郭圣通总觉得大舅母的笑容虽依旧灿烂,眉目间却蕴藏着淡淡的忧愁。

  大舅母还在为求子而愁吗?

  其实,何必呢?

  有些事注定是没法qiáng求的。

  “桐儿,常安怎么样?”

  一道声音打断了郭圣通的思绪,是大舅。

  郭圣通抬起眼来,见大舅、二舅、表哥和弟弟都朝她看过来。

  还不等她说话,二舅就道:“看来是不怎么样,去了两年这脸都瘦没了。”

  郭圣通失笑,“这叫抽条好吧?”

  说起常安城,她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平又薇。

  而想起平又薇就会想起平婉华——

  她望着落拓潇洒的二舅,心底叹了口气,想着什么时候寻着机会了得好生问问二舅。

  郭圣通笑着回答大舅:“常安城还不错吧,可我还是喜欢真定。”

  这话是确实的,千好万好不如在家时。

  一别两年再回到真定回到漆里舍,她浑身上下都是说不出的自在舒心。

  就连被那执着的梦境再度缠绕住时,也没有那么烦躁了。

  说到梦境,不知道刘秀如今怎么样了?

  他将来真会如她梦中是所见那般竖起反旗吗?

  郭圣通不知道。

  她只知道她的命运不如如梦中那般和刘秀牵扯在一起。

  母亲已经和大舅说好,两家先口头定下婚约,等着郭圣通十六了再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着她十七了再亲迎。

  郭圣通今年十一,虽还有五六年的时光,但她想这桩婚事已然是板上钉钉了。

  她的未来会如母亲所盼望的那般,半点波折都没有。

  这样,最好不过。

  等时光走到五月时,母亲终于为郭况寻着了一个老儒来教他。

  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了还没去常安时。

  只是,天下qíng势却是越来越糟,一天不如一天。

  ☆、第一百二十六章 尝试

  王莽究竟还是没法对李焉言之凿凿的谶书视若不见,谶书中说荆楚当兴,他就任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作大将军、扬州牧来相压。

  还对谶书中说的李氏为辅耿耿于怀,将李棽改名为李圣,希冀压住兴荆楚的李氏。

  郭圣通从不信谶书可以预知未来,倘若真是这样,李焉就该先一步杀了那个举报他的下属才是。

  王莽未尝想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还是坚持如此,不过是因为把权利看的太重。

  他不希望有一丝半点的可能动摇他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