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替你妹的身_作者:君子为庸(296)

  “六首”的名头自然好听,古往今来有多少读书人把这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打破脑袋想与这样的神话沾上一点边,而除去这些虚的东西,这名头能带来的实际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前世之所以能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名满天下,自负盛才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原因却是,他在年仅十二的时候就中了小三元,三年之后更连夺两元,成为当朝不是状元更胜状元的探花。

  读书人为他最后在殿试的惜败扼腕叹息到几乎疯掉,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样的氛围里,他却反而褪去了一层神xing的光环,变得更容易为广大士子接受,由高高在上的摆设而真正融入到了士林中去。

  在这个崇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时代,考试的地位在读书人心中是高到无法想像的,七老八十不过院试也只能称为“童生”,而只要通过乡试,不管你如何年幼,如何贫寒,都可被尊敬地称一声“举人老爷”。

  苏怀瑾是侯府出身,可他父亲苏则却是鱼跃龙门的典范,苏家父子二人光耀门楣,让这姓氏成为士林当中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不管苏老爷这些年是否做出政绩,是否当真为官清廉可堪敬慕,读书人一提起江yīn苏氏来,那都是要叹一声“文曲星保佑”、“大周文昌柱石”的。

  苏怀瑾前世竭尽所能,自是从这条路上得到了许多好处,他的声望异常高,升迁速度也因此而异常快,他在许多人仍寒窗苦读的年纪就取得了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成就,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而事实是,最后他却输得一败涂地,不仅与读书人最不屑的艳qíng谋杀扯上关系,更是被安王的“追求”置于极为尴尬的处境,身败名裂还不算,甚至连xing命都险些被人拿了去。

  被他可以说曾是最亲近的弟弟。

  究其原因,固然是苏若瑜有意陷害、安王周澜卑鄙yīn险,可他自己,难道就没有行差踏错一步吗?

  曾经的苏怀瑾是这样坚信着,可现在他已不得不承认,那时自己毕竟还太年轻,阅历的缺失所带来的,有时就可能是如斯可怕的结果。

  少年公子,灼灼其华,半分不懂得藏拙收敛,而当一个人才学太盛的时候,不论他本人是否谦逊温润,还是很容易被人扣上目中无人、恃才傲物的帽子。

  那时候崇敬他的人不少,但将他视为眼中钉ròu中刺的人,同样许多。

  别的不说,就说安王周澜——难道真的完全是被苏若瑜迷昏了头脑,好端端便要对付他这个一点利益相关都没有的天子近臣吗?

  周澜开始时刻意与他相jiāo,之后又是几次三番的拉拢,按理来说,对这种实权王爷的示好,就算他没有改换门庭的意思,至少也该与之周旋,虚与委蛇一番,可那时的他是如何做的?

  他严厉警告了流露出这意思的好友,斩钉截铁地掐断了一切可能的沟通,甚至两个月没与周澜说话,路上见面都目不斜视擦肩而过。

  直到两个月后,安王亲自备厚礼登文渊侯府赔罪,他才在父亲的斥责下不甘不愿地与这个昔日好友恢复了联系。

  现在想想,也真是天真得可怜,周澜要是没因为这件事而恨上他,才是真正奇怪了。

  有时候,行事并不能以简单的对错论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得学着去适应规则。

  当然,如果有足够实力的话,也可以超脱出来,独成自己一方天地。

  ——比如现在。

  苏怀瑾想了半晌,还是放弃了想方设法去参加院试的念头。

  他知道苏若瑜很不想让他去,前世这个时候,还“年少单纯”的弟弟就为了阻止他前去参试而“不小心”划伤了他的右手,可那时候苏则执意要让自己优秀的儿子震惊天下,留一段青史美谈,因此还是让他去了。

  那次考试,苏怀瑾是用左手写的,以至于当时批卷子的那位老儒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天下人jiāo口称赞的苏郎的字嗤之以鼻。

  这就是题外话了。

  可今生苏若瑜既然是重生的,又肯定很早就为把他绑架到这里来而开始布局,这样的话,为什么自己的手上还会出现那道伤痕呢?

  这其中是不是出了什么变故……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从这样的变故中找出对付苏若瑜的方法,至少从这里逃出去?

  “哥哥。”苏怀瑾想得入神,几乎都忘了身后还有一尊大神在那里看着自己发呆,苏若瑜忽然响起的声音惊得他猛然一动,心脏都险些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