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锦_作者:玖拾陆(14)

2017-12-09 玖拾陆

  再后来,那些字帖也随着那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

  谢筝心中涩涩,看碑铭也不上心,随意撇两眼,直到她站在了一块石碑跟前。

  那石碑在这一众碑刻中显得有些新,谢筝估摸它顶多二三十年,她看东西极快,即便是匆匆一眼,也能留下记忆。

  她下意识抬手,指腹擦在石碑上,用劲沿着刻印描画。

  萧娴诧异,低声问她:“你喜欢这字?”

  “喜欢的,”谢筝笑了,眉眼弯弯,掩了其中落寞,“父亲的字,应当是临的这一位吧……”

  谢家败落得早,银子家底都没了,徒留书山,谢慕锦幼年开蒙,都是从祖上留下来的书山里翻出来的三字经、百家姓。

  练字的时候,祖父挑的是旧都大儒柳泽的旧帖子。

  谢慕锦自始至终练的都是柳泽的字。

  等谢筝开始看字帖的时候,她说谢慕锦学了**成。

  谢慕锦摇头,他道:“这是柳先生年轻时的字帖,他如今的笔力,父亲连皮毛都不及。”

  谢筝彼时不信,偏又无处寻找柳泽年老之后的墨宝,只能把这事儿放下了。

  现在,看着这碑铭,她想,父亲果真没有诓她,也不是自谦,是真的不及柳先生的皮毛。

  她看向碑铭的落款:“正恩?”

  怎么跟个法号似的?

  萧娴想了想,道:“宁国寺的住持大师法号正远,这位正恩,许是住持大师的师兄弟?”

  谢筝心思一动。

  她为了玉佩来宁国寺,可到底来了之后要找谁,要问谁,她并没有底。

  谢慕锦说,玉佩是一故人所留,而正恩的这一手字,分明就是柳大儒的笔迹,进步不少,但其中脉络韵味是相同的。

  莫非所谓的故人,是柳大儒?

  若是寺中高僧,问一问僧人就能知道了。

  谢筝想着,偏过头去,另碑廊的另一头,一位妇人带着个小丫鬟过来,细细一看,正是在山门外帷幔里遇见过的那一位。

  两厢一照面,彼此皆怔了怔,复又笑着问安。

  “您也来看碑?”萧娴问道。

  妇人颔:“我就爱好书写,时不时来寺中小住,看一看石碑。”

  依着身份,妇人原本不想与萧娴攀话套近乎,但两人都喜欢书画,不由就聊到一块去了,亦提起自家夫家姓郑,在国子监里做个五经博士。

  郑夫人已经半百,郑博士的年纪自然也不轻了,如今还做着从八品博士,可见学问不缺、官途不济。

  萧娴怕家中身份唬住郑夫人,便只说父亲在地方做官,外放有几年了。

  郑夫人的心思不在拉拢上,也就不多问,两人只谈书画,倒也其乐融融,直谈到了萧临让婆子来寻,这才不舍地一道往回走。

  待走到厢房外头,郑夫人不禁笑了,道:“我就住在最前头,沿着庑廊走,到尽头拐个弯儿,后头第一间厢房。”

  如此看来,也就没几步路,实在是有缘了。

  到傍晚时,寺中响起晚课的钟鼓声,遥遥的,能听见大殿里僧人们诵经的声音。

  谢筝站在庑廊下,听着迎风chuī来的声音,心慢慢的就静下来了。

  沈氏准备了不少素点心让他们带来,萧娴用了些,道:“你装一些给郑夫人送去。”

  谢筝应了,她有事qíng打听,正好出去走动走动,便没有让婆子动手,各式点心都取了些,装入盒子里,亲自提着去。

  郑夫人的厢房里点了香,味道并不浓郁,清雅宜人。

  小丫鬟低声道谢:“我们夫人在里头诵经。”

  谢筝抬眼看去,只瞧见落地罩后头跪在地上的郑夫人的背影。

  厢房的布置大同小异,谢筝晓得,被落地罩挡住的位置摆的是尊观音像。

  诵经之人讲究,没有念完回向文不好打断起身,谢筝压着声儿,比划道:“就一些点心,不要打搅夫人,我先走了。”

  小丫鬟连连点头。

  谢筝出来,没有回萧娴那儿,而是往前殿去。

  正是做晚课的时候,僧人多在大雄宝殿,离厢房最近的舍利殿附近没什么人。

  谢筝转了一圈,才寻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和尚。

  “正恩大师如今在寺中修行吗?”

  小和尚摸了摸光光的脑袋:“施主是说正恩师叔祖?师叔祖不在这里,喏,沿着这里往东边走,从藏经阁后头上去,他在上塔院。来回要半个多时辰,你现在去,天都要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