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师神qíng自若。
他当官,想得十分明白,银子够花就好,不需要家缠万贯,免得银子还没花出去,脑袋先搬家了。
应天知府是个肥差,足够让他钱袋子鼓起来了,朝廷拨下来的粮仓、河道的银子,他是一分都不会去动的,反而要花大力气让人督工,务必把事qíng做得漂漂亮亮的。
这些,都会是他的政绩。
他不怕陆毓衍查,相反,陈如师非常想引陆毓衍去粮仓、河堤走走,看看他这几年花的心血。
事qíng做得了,就要让巡按御史看清楚了,传到上头去,要京里的众位大人们知道,他陈如师,是个有本事有能耐有抱负的,事事以百姓为先。
另一厢,陆毓衍和谢筝依着傅老太太jiāo代的地址,去寻詹嬷嬷。
旧都胡同深深,老树倚墙,木门半掩着。
竹雾探了脑袋进去,抬声问道:“詹嬷嬷在吗?”
一个妇人循声出来,打量着他们,道:“你们找姆妈?”
“我是萧家的丫鬟,临来旧都前,我们老太太让我来看看詹嬷嬷,说是有两年没通信了,不晓得詹嬷嬷身子骨如何?”谢筝解释道。
听闻是京城萧家老太太打发丫鬟来,妇人赶忙引了他们进去,指了指大树下,道:“姆妈这两年,时而糊涂,时而清楚。”
谢筝顺着望过去,树下摆着张榻子,年迈的老人半阖着眼睛躺着,身上盖了薄毯,不晓得是睡着还是醒着。
她走上前,在榻子边蹲下来。
听见响动,詹嬷嬷睁开了眼睛。
“詹嬷嬷,萧家老太太让我来瞧瞧您。”谢筝柔声道。
“萧家?老太太?”詹嬷嬷闻言,疑惑极了,还是妇人过来提醒了两句,她才想起来,“皇后娘娘的长姐?”
谢筝颔首,道:“是的。”
詹嬷嬷的眉头皱了起来,慢吞吞坐起了身,道:“你这小丫鬟真是不懂事,怎么能叫萧大太太为老太太?
我听过就算了,你再稀里糊涂的,下回要挨嘴巴了。
你去回萧大太太的话,皇后娘娘这几日身子骨安康,圣上待娘娘亲厚敬重,叫大太太莫要牵挂。
等宫里庆了皇太后生辰,娘娘再请大太太进宫说话。”
谢筝起初听得愣怔,后来就慢慢明白过来了。
这就是妇人说的“时而糊涂、时而清楚”吧。
詹嬷嬷的记忆出现的偏差,她如今还当自己在宫里当差,皇太后和先皇后都还在。
与老人家不好争辩,谢筝自是全部应下,听詹嬷嬷又说道了两句,遗憾得起身告辞。
“不对!”詹嬷嬷沉声道,“你这个规矩不对!我再教你一遍,再做错了,自己领罚去!”
说罢,詹嬷嬷恭谨施了一礼,催着谢筝又做了一遍。
宫中规矩多,礼数也比寻常官宦人家复杂,谢筝依样画葫芦学,动作难免别扭。
陆毓衍看了两眼,眼底笑意盈盈。
这些只怕是宫里的老规矩了,在他的印象里,如今陆培静身边的宫女嬷嬷们,似乎都没有如此标准严苛。
直到詹嬷嬷认可了谢筝的动作,这才许她退下。
妇人送他们出来,讪讪道:“姑娘还请见谅,姆妈时常糊涂。”
“不是也有清醒时吗?”谢筝问道。
妇人苦笑:“说不准,一旬里有三四天清楚些。”
谢筝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急着离开旧都,这几日走得勤些,总会遇见詹嬷嬷清楚的时候的。
回到驿馆时,松烟正抱着水壶大口喝水,见谢筝打量他,他赶紧把水壶放下,摸了摸鼻尖,道:“跑遍了城内大小医馆,只要是卖砒霜的,都说没有卖给过石瑞。”
松烟一面说,一面掏出一叠纸张:“奴才把这几个月,砒霜的买卖都抄下来了。”
砒霜这东西,平时买卖不多,饶是松烟抄了满城的医馆,几个月的往来,也就这么一叠纸。
只看名姓,也看不出花样来。
陆毓衍把纸张收好,偏过头问谢筝:“石瑞自尽,昨日写下来的案卷里,最近的意外案子是哪一桩?”
第一百四十七章 婆媳
谢筝想了想,道:“陈寡妇上香,失足摔下石阶。”
今年的六月十九,观音大士成道日。
旧都城里城外,寺庙庵堂极多,主供奉观音大士的是城外山上的慈惠庙,平日里香火就旺盛,在六月十九这样的日子里,越发是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