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_作者:罗青梅(184)

2017-12-08 罗青梅

  至于土豆、玉米、辣椒什么的,现在根本没有踪影,彼时海上贸易虽然发达,广州有大批外国人从事贸易活动,但商队规模有限,还远远没有到能纵横几大洋的程度。

  裴英娘只能望洋兴叹。

  至少先种出棉花了,菜油会有的,炒菜会有的,高产量的粮食作物也会有的。

  裴英娘收回思绪,感叹道:“可惜没有赶上大军出征,如果那时候将士们能穿着棉衣出征,说不定能打更多的胜仗。”

  然后李治论功行赏,她就可以要更多赏赐了。

  李旦眉头微微一蹙,打断裴英娘的遐想,“现在献给阿父,也是一桩功劳。”

  “也是阿兄的功劳。”裴英娘眉眼微弯,笑嘻嘻道,“没有阿兄的那些户奴帮我跑腿,我哪能隔着千里之遥种出棉花来。”

  南方的棉花品种也不适合关中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目前只能在沿海边疆地区种植。

  裴英娘想着既然中原不能种,那不如gān脆在边疆地区建立一个棉花种植园好了,遂掏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让蔡四郎一次xing买下数万亩荒地种植棉花。那边的地价委实便宜,税收也轻,人工更廉价。

  事qíng如此顺利的主要原因,除了蔡四郎吃苦耐劳、胆大心细以外,还离不开李旦的帮助。派去羁縻州的户奴亮出了皇子随从的身份,立即得到当地官员的鼎力支持。当地官员做梦都没想到竟然能有和皇子、公主的仆从打jiāo道的机会,巴不得裴英娘多买些地,白送她都可以。

  公主在他们的治下置地,他们求之不得。

  于是,裴英娘买、买、买,当地官员卖、卖、卖加送、送、送,她名下的棉花种植园就这么捣鼓出来了。

  李旦轻笑一声,“你倒是瞒得紧。”

  他根本不在乎马氏和蔡四郎在流放地过得好不好,之所以会派忠仆过去照应,只是为了让裴英娘心安而已。

  没想到她不声不响间,又做出一件会震惊朝野的大事。

  民生关乎社稷根本,棉花如果真能推广种植,假以时日,必定能代替丝麻。

  到那时,永安公主之名,肯定会随着棉花的普及,传遍大江南北。

  有了民心,她的地位将会更稳固。

  李旦沉声道,“阿父知道吗?”

  裴英娘点点头,“我下山之前告诉阿父了,阿父很欢喜呢。”

  她一边走,一边和李旦说话,一脚踩在雪坑里,连拔了两下,长靴纹丝不动,拔不出来。

  李旦走在前面,没有注意到裴英娘的窘迫。

  裴英娘脚下一使劲儿,“啵”的一声,往后踉跄了两下,右脚是拔出来了,可长靴还在雪地里呐!

  同样穿一袭男袍的忍冬连忙撒开牵着的枣红马,上前扶住她。

  李旦回头时,便看到裴英娘以一种金jī独立的姿势,努力朝前面垫脚,试图把右脚重新塞回靴筒里。

  作者有话要说:

  元朝对中原经济、文化的破坏真的超乎大家的想象,明朝开国的时候,全国上下连几个懂得专业知识的农业专家都找不到,明朝可以说是从废墟里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朝代,可惜费了几百年时间重新建立起民族自信,又被清给灭了……

  朱元璋的某些想法其实很好,可是手段比较粗bào直接,他要求官员建立类似于孤儿院、福利院的场所收养孤儿,抚育老人,qiáng制实行,谁办不到撤谁的官,然后那时候的官员就建了一堆豆腐渣工程,假装收养孤儿……

  推广棉花时,朱元璋也是很粗bào的qiáng制实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棉花,是明初之后的事。

  第55章

  没有李旦的吩咐, 周围的护卫随从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不敢上前。

  杨知恩jiāo待过他们,郎主和永安公主出行时, 不喜欢随侍左右的人靠得太近, 尤其是不要离永安公主太近。

  郎主内敛沉稳, 御下宽和,不会轻易动怒, 可一旦真发起火来,那就是雷霆之怒, 丝毫没有转圜的余地。

  众人眼神jiāo流, 默契地达成共识,他们还是假装没看到永安公主的窘状好了。

  裴英娘靠在忍冬身上,等着谁把靴子送到她脚下, 忍冬只有一双手, 得先搀扶她, 没法空出手去捡靴子。

  等了半天, 无人伸出援手。

  裴英娘眸光流转, 匆匆扫视一圈, 暗暗纳罕:阿兄身边的随从怎么这么没有眼力见儿?如果这时候是在李治身旁,别说她鞋子掉了, 就是走路时稍微晃两下,宦者们早就一窝蜂冲上来搀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