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闻言,又惊又喜,眉开眼笑的对旁人说:“听听,听听,这小丫头片子竟然还懂得起佛家的偈语,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你们呀都该学着点儿!”
王锦锦这番马屁拍到了老太太心坎上,老太太当真欢喜,拉着王锦锦的手,亲昵道:“明珠儿,你心善不罚他们,到也无妨,只是你此次落水,老祖宗真真儿心疼,这次定要给你讨个公道才行!”
王锦锦也不答话,拉着老太太枯瘦的手,笑脸盈盈。
刘氏见女儿被夸赞,忍不住微笑,同时心里也犯嘀咕,自己这女儿最不爱看书的,怎还懂得起这些。
对于这个,王锦锦也能圆得回来,到时候若刘氏追问,她便说在父亲书房里看过几本杂书。
毕竟让她一个成年人整日装七岁女娃,实在有些太qiáng人所难。
这时,一名年轻妇人道:“外面风大,老太太和明珠儿都快进屋坐吧,桃姐儿她们还跪在地上呢。”
王锦锦看了眼这名妇人,穿着紫藤色的八福袄裙,绣花简素,就连夜色无法掩饰她苍白的病容,瞧这模样,十有八九是那位慢xing子的四婶徐氏。
王家人丁不兴,王锦锦这一辈算上庶的,也才三男四女。大哥王听石乃徐氏所出,在外游学,常年不归家;大老爷死的早,大伯母嫁过来就一直守活寡,听说膝下收养了一个儿子,按年龄算,王锦锦得叫那养子一声“四哥”。
徐氏旁边还站着一名妆容jīng致的妇人,身穿水红色的比甲,宝蓝上袄,下身是同色百褶湘裙,满头珠翠,颧骨有些高,看面相就知道是个泼辣的主。她身侧立着一男一女,十三四岁的年纪,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她的大姐王听荷,二哥王听裕,而这泼辣妇人必是三婶李氏无疑。
另外几个妇人穿着不如三婶四婶,王锦锦猜测是三房四房的姨娘,她暗暗打量了一圈,还是分不太清,也没有见到庶出的二姐三哥,想必他们的生母周姨娘也没有在这里。
王锦锦准备再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朱门大户之间的关系,就被老祖宗给拉进了福寿堂。
正文 训话
堂中灯火辉煌,丫鬟们垂首立在两排jiāo椅旁边,当头的huáng梨花木的案设着青铜方鼎,里面cha着三柱手指粗的高香,案几旁一对楹联,中间挂着福禄双星图,上悬匾额,书大气磅礴的“福寿堂”三字。
地上跪着人,正是张嬷嬷、王听桃、王听芹,还有一名穿葱绿盘金锦裙的年轻妇人。
王锦锦知道她就是王听桃姐妹的生母,梅姨娘,可没想到这位梅姨娘竟保养的如此年轻,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也就罢了,那皮肤更是chuī弹可破,暖huáng色的灯光下,容色bī人。
怪不得四叔对梅姨娘的宠爱远超四婶。
梅姨娘虽然跪在地上,可神色却一点儿也不委屈,反而拧着眉,抿着嘴,明艳的脸丝毫不服气。
老太太身边的丫鬟凤梧,拿了绸布软垫垫在椅子上,又有一个嬷嬷过来扶着老太太就坐。刘氏徐氏等女眷则按辈分落座,与王锦锦同辈的姑娘哥儿各自站在母亲跟前。
王锦锦被老太太牵着手,望着堂中乌拉拉一帮人,有些不知所措。
老太太坐的椅子宽,她似乎看出了王锦锦的局促,于是往旁边挪出一块空,拍了拍身下的软垫:“明珠儿,来,坐老祖宗的旁边。”
王锦锦虽然不了解这些高门大户的规矩,可也知道这不妥当。她还来不及拒绝,就见三婶李氏“腾”的站起来,劝言道:“老祖宗,这于理不合……”
“什么合不合的!”老太太抬起拐杖,咚咚的敲地,“咱又不是皇家,那般多的规矩。明珠儿才落了水,我这是替她讨公道,她坐旁边瞧着怎么啦?”
李氏被噎的没法说,愤愤坐了回去。
她一侧头,就看见刘氏脸上那端庄而得意的神qíng。
“不就是个恃宠而骄的丫头片子么,神气什么?有本事也生个带把儿的!”
李氏低声咕哝,刘氏没听见,旁边的王听荷却听了个清楚,不禁皱了皱眉。
王听荷今年十四,比王听裕大半岁,乃王家的嫡长孙女。她自小便熟读《女戒》《女训》,明年及笄便要说人家了。在她眼里,家和才能万事兴,故此自己母亲的xing子,王听荷从来不予置评。
李氏瞥见女儿的神色,就知道她又在不满意自己,顿时拉长了脸。可瞧见跪在堂中的梅姨娘比她还惨,这才稍稍坐正了身子,高兴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