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晋哪里知朝廷里发生的事,他忙着接手父亲调查出来那个暗地里坑他的礼官的后续之事。那礼官家里可以说是小有势力,以前是土匪出身,大梁初期便转做了正经的行当,只不过私下里仍是养了不少匪类,明白上说是通商时带着的护卫,私下里这些匪类可没少做恶,qiáng抢民女都不算是个事,抢财抢地抢宝如同家常便饭,当年王修晋那些发家的行当若不是和皇室搭了桥,少不得被这人家抢了去。
王修晋看着父亲收回来的信息,摸了摸脖子,感叹自己此生的好运气,这人家在他和四皇子初次合作时就已经混到了梧县,如果不是四皇子带去的人让那帮人不敢轻举妄动,估计他的小命早没了。初到京城时,整出来酱卤的铺子,出了很多的假货,便有这家人参与,可惜没把他们挤huáng返把自己折了进去,损失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在王修晋看来,这家人有几分聪明,只是聪明劲没用对地方,如果放在做正当的生意,搞不好早就富甲一方了。
散朝后,王修晋便听说了李老将军和父亲参本的事,对此,王修晋还真不同qíng知府和城守,如果他们用心些,就不会让人跑了,跑的绝对不会是一人,王修晋拿着父亲给的资料和李菻善商量了一番,并没有把那礼官的家人抓起来,而是派人周密看管,不论是那礼官,还是他带走的人,在外面混不下去后,绝对会寻机会冒险进京看看,若是发现家中无异,或许会回来的。
没多久,知府被发配去了处偏僻之地做县令,而那城守,回新兵营重训,城守接到令后,差点没晕过去,新兵营是什么地方,那是李菻善的地盘,他再想出新兵营,除非是退伍归乡。若是以城守之称退伍回乡,还会受当地官员一些礼遇,一位新兵营出来的退伍回乡,那就不要想了,连村里的亲戚都不会高看他一眼。城守想要寻求新靠山的帮忙,那位却是将他拒之门外。
京城之中的王大人正忙着那些中轴官员的事,不查不知道,一查起来,还真是吓一跳,王大人甚至有种儿子说的话并非是危言耸听的想法。调查这些人,都察院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他们发现大梁整个中轴位上的官员涵盖了七八成,这可比他之前想得还要多,中轴之下的官员,还占了不小的数目,完全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都察院的几位主要官员看着名录后,手指全都发抖,这些中轴的官员,以后会慢慢的升到高位,再之后,便是权朝野,把持着朝中重权,大梁就算不改名换姓,怕也会出位倭皇帝。
此事,王大人自然不能一人担力,将六部三院还有几位阁老全数请来,将抄下的名录一一的传阅,这些人看完之后,脸色全都发黑,他们众是有各自的小心思,划地盘,但在外力想要抢他们的利益的时候,绝对会抱成团,他们现在是各个大权在握,但他们得为晚辈考虑。
聚在一起的几人,商讨如何安排这些人,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把这些人先抽调一部分出来,安排到翰林编书著作。至于其他的,犯了一点儿错的,便压下去,没犯错的,也寻个借口打压下去。杀,绝对是不行的,人数太多了。
几人商议之后,转呈到御案之上,皇帝看完之后震怒,没有说处理的方法好与不好,反而是点了点王大人,“让朕说你什么好,当初皇商说这些人有问题,你跟朕怎么说的?”王大人脸色不是很好,谁会想到问题那么严重。其余的几位大人可不知之前的事,这会儿听着皇上点王大人,各个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皇上在那么多大臣的面前,还是给王大人留了些面子,听了大家商量好的处理意见,皇上虽然脸色仍不好,但还是同意了,这让几位一同过来的大臣松了口气,他们在进宫前,最担心的就是皇上一个不顺慡便大开了杀戒,到时不明所以百姓只会以为皇上残bào。
晚间,王修晋和李菻善被请去王家,王大人把调查出来的结果和儿子说了说,王修晋听完之后,眨了眨眼睛,他是不是应该去做预言家了,当时他的猜测也是心急之下胡乱想出来的,没想到还真是应了他的话。李菻善的脸色可不怎么好,便开口问到,能不能在那些下派的官员在赴任的途中做些什么,就算不全部让他们出事,也可以让几人消失。王大人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没有应下也没有拒绝,算是默认了。山川崎岖,出什么意外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王修晋没有cha言,他说不出这些罪不至死的话,当这些发达起来后,当真做到了权倾朝野时,他们会对之前握有大权的人手下留qíng吗?答案是什么,他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