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医路扬名_作者:春溪笛晓(388)

  方海cháo笑了:“这心态不错!”

  郑驰乐也不骄傲,转而问起方海cháo下一步的打算:“方叔是在省里走访吗?”

  方海cháo说:“没错,有些事qíng还是要亲自去走走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切合实际。”

  郑驰乐当然知道方海cháo的作风。

  这是他当初跟叶沐英往来的时候了解到的,叶沐英说起过他推崇的一些人,方海cháo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新地儿不是先吃喝而是先走访、全方位地了解当地qíng况再做下一步安排,这都是方海cháo做事的原则。以前叶沐英都一一照做,话里话外也没掩藏对方海cháo的景仰。

  好的经验都该学,郑驰乐刚接到调令时两眼一抹黑,该做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就依葫芦画瓢一一照办。

  效果还算不错。

  郑驰乐打蛇隨棍上,问方海cháo走了一个多月有什么收获。

  方海cháo也不隐瞒,跟郑驰乐和贾立说起自己在怀庆走了一个月看见了什么。

  怀庆的条件其实不差,像榆林和青花的物产就很丰富,还有很多县乡更是水网发达,可以发展的东西太多了。可惜这些物产比之东南沿岸、长江中下游那些地方来说优势太小,长三角是手工业的天堂,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再加上原本的jiāo通之便,经济发展得非常快;东南沿岸是“与国际接轨”最快的地方,电子产业、新兴产业雨后chūn笋似的往外冒,经济状况只能用“飙升”来形容。

  方海cháo的想法还是老路子:要致富,先修路。

  不过这路怎么修,怎么把原有的条件利用到最大化,还得好好思考。怀庆有便利的水网,可惜气候寒冷,秋冬时根本无法通行,选择走水路运输的人也少。再加上这边的物产都是食用、药用,经济效益并不高,愿意“走出去”的人也少了,很大一部分人居然都选择继续过“自产自销”的小农生活。

  这样的日子安稳是安稳,要想把经济发展起来却很难。

  方海cháo说:“我要跟华东和永jiāo那边取取经。”

  华东水路jiāo通发达,永jiāo曾经也跟怀庆这边一样发展滞后,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他盯着郑驰乐看。

  郑驰乐和关靖泽被调派过来,是由于年初他们在《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而在他们的文章刊行之后,关振远和潘家的潘明哲都曾经出来给他们撑场子!

  郑驰乐很上道:“潘叔和关叔肯定都不会藏私。”

  方海cháo笑了:“那就好,我做起事来心里就有底多了。行,也别聊了,睡觉去吧,我走了一天也累极了。”

  郑驰乐点点头。

  等躺到chuáng上,郑驰乐却又睡不着。

  旁边躺着个跟“父亲”年纪相仿的长辈,郑驰乐觉得很陌生。

  方海cháo给他的感觉很亲切,就像解明朗、关振远一样,他不由就想到了早上收到的信,信是解馨寄来的,说孙茹已经怀孕了,特意来报喜并问他孙茹这种qíng况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郑驰乐知道孙茹对他的好是有移qíng作用的效应在里面的,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接受诊治的过程中逐渐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看;而解明朗爱着孙茹,因此也对他关爱有加。作为一个医生,他很明白享受这种移qíng作用并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qíng,却还是常常往解家跑。

  接到孙茹怀孕的消息之后,郑驰乐的心qíng很复杂,但总归还是替孙茹高兴。

  郑驰乐知道自己也在“移qíng”,见到关振远、孙茹、解明朗,甚至是方海cháo,他都会生出孺慕之心。

  可唯独是他的父母,他不再有这样的感觉。

  郑驰乐睁着眼大半夜,一直到凌晨三四点才终于抵不过身体的疲倦,慢慢进入梦乡。

  第141章 qíng敌

  时值八月,夏风飒飒,正是第三批“送医下乡”医护人员签订正式合同的日子。

  值得庆贺的是延松县也成功留下了一批人,或者说延松留下的人比怀庆其他县乡要多得多。

  原因无他,因为延松去年开始就跟首都医学院、首都农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是作为攻克“羊毛疔”这种地域xing流行病的研究基地,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林下种植”经济模式的研究基地,总之是搭上了一阵好东风。

  一个短小jīng悍的中年男人满头大汗地跑到卫生局每月宣传活动的地点,擦着汗追问:“小郑局长,小郑局长,你不用去搞入职培训,在这里做什么?小郑局长你不在,那些小祖宗们谁应付得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