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蔚蓝海(76)

2025-03-01 评论


注二:“萤之光”

稻垣千颖作词,曲调采自知名苏格兰民歌AuldLangSyne,亦与台湾毕业季时必唱的那首《骊歌》同曲调。

注三:“引扬”两三事

遣返日本人的“引扬”工作,自一九四六年二月开始,至一九四六年四月上旬宣布遣送作业完毕。除了有留用命令的日本人反其家属共两万七千多人外,其他在台日人均在此时间点前搭上回日本为遣返船。至于留用日人,最后一批也在一九四八年八月返回日本。遣返船靠岸的港口,包含九州岛的博德(福冈)、佐世保、鹿儿岛与本州岛的六个港口。上陆的遣返者,必须接受检疫及在身上喷洒杀虫剂驱虫,没有亲人来接的遣返者得在收容所中待三个月才能离开,但也有人因染上传染病,没能活着走出收容所。离开时,会得到一张免费火车票与一点零用钱、干面包、衣服。

注四:“湾生”

这个日语词汇,指的是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六年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

注五:“太平洋战争”

专指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签署投降书这段期间,轴心国日本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战场遍及太平洋、印度洋、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注六:“日治时代学制”

与今日有些不同,依序为小学校(主要是日人子弟就读)与公学校(主要是台人子弟就读)、中学校、高等学校及大学;修业年数分别为“六、五、三、三”。今日台湾不少在日治时期创校的高中,如故事中的花莲港中学,前身都是日治时代的中学校,故学生年龄层与现代并非完全相同。

注七:“日治花莲港市街道名称”与“今日花莲市街道名称”对照。

故事中萩乃堂所在的“稻住通”为今日的“中华路”;“黑金通”为今日的“中山路”;“春日通”为今日的“复兴路”;“筑紫通”为今日的“中正路”;“营所通”则为今日“中正路618巷反622巷”,因当年为军官宿舍而得名,至今仍有一排日式老建筑在那里。

注八:“花莲港驿”

当时的花莲港驿与今日花莲火车站位置并不相同,是在今日的“花莲铁道文化园区”那里,靠港边很近,离稻住通仅有一个街区的距离。

注九:“内地人”与“本岛人”

当时将日本人称做“内地人”,台湾人称作“本岛人”,为求反映时代,因此那个时代的角色对话时使用此一方式指称。

注十:“七脚川事件”

爆发的年份为一九0八年(明治四十一年),至一九一四年(大正三年)最后一批不愿归顺的衽人才投降,此事件造成七脚川社人被迫离散到台东鹿野及花莲南势五社,并且他们的衽址成为日本政府官办移民村吉野村的土地。

注十一“南园村”(天啊,居然写到注十一……)

故事中巴奈跟谢春香、邱胜彦所住的“南园村”,即今日的吉安乡“南华村”,在吉野村的隔壁,是汉人与原住民混居的村落。

能够看到这里的人,请容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看完的人一定也很喜欢历史吧!不然这么落落长的东西谁有耐心看完?)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对这些琐碎的时空背景设定感兴趣,但想着也许会有人想多知道一些,所以还是放了上来。查资料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书籍与论文,希望能尽力呈现那个时代的氛围,但同时也深深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

若有考据上的错误,请原谅作者的能力不足,也欢迎指教。

后记

身边的历史裴宁

这个故事的灵感,是由好几个在不同时间点出现的想法连成的。

一切始于几年前去花莲拜访亲戚时,亲戚带我去了彷如踏入日本结界的埯柊院,看着院落内的八十八尊石佛、典雅的江户风格拜殿、屋檐下的晴天娃娃,真让人有种身在日本的错觉;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历史课本上没写到的,东部日本移民村与七脚川事件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脚踏的这片土地上。

曾在这片土地共同生活的日本人、原住民、汉人,究竟曾交织出怎样的故事呢?当时的我就忍不住这么想着,那份想象成为一颗种子,在心底冬眠。

去年秋天,我的第一本小说即将出版之际,看了一部日本纯爱电影,电影本身并没有特别打动我,跟这个故事也没什么相似之处(唯一的相似之处可能是主角都说日语?),但电影的主题曲不知何故撼动了我,唤醒了我心里的那颗种子,发起芽来,说:来写一个花莲的日本移民与他后代的故事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裴宁 浅见时人 纪海蓝 日久生情 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