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忍耐的几乎没有叫出声音,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女娃。
王海乐得几乎发疯,整个「食为先」都陷入一种狂热的欢乐气息。原本已经自立开店的老方和小周都轮流回来帮忙,直到陶陶坐完月子。
一坐完月子,陶陶又回到她心爱的料理台。王海不但请了全天候的保母,自己也成了尽责的奶爸,他们的小女儿几乎是在「食为先」里养大的。
廖夫人常常来「食为先」吃饭,帮忙照顾小女娃。这位年轻美丽的祖母,原本的忧郁一扫而空,更添温润柔美。
廖怀祖却一直不肯原谅他们。虽然因为廖夫人的坚持,他不再强迫王海,但也从来没有来过「食为先」。
直到小女孩的三岁生日--
廖夫人难得的带了几个客人来,陶陶和王海交换了讶异的一眼。她犹豫了一会儿,放下了手里的菜刀。
「哥哥,你们怎么都来了?」见到多年不见的亲人,陶陶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陶陶的三个哥哥笑了笑,「其实,我们早就想来了。廖先生和爸爸……」想到那两个老人家因为儿女的婚事互相咆哮了半天,又莫名其妙的和解,就忍不住想笑。
「他们已经成了莫逆之交。」陶陶最小的哥哥望着她,有些歉疚的。「他们老人家拉不下脸,要我们来看看……看看你们的女儿。」
多少的往事在脑海里流转,关于爱恨、关于过去的点点血泪,当时的愤怒,永不原谅的心情,在她经过结婚生子这样的历练后,她也长大、成熟了。
没有什么不能原谅的,也没有什么是永远的仇恨,这些人……都是她的家人。
或许会无奈、或许会痛苦,但是不会真正的恨。
「小妹,妳过得好吗?」陶陶的大哥问。
这些年沉重的压力让他苍老了些,却也柔和多了,不再像当年和她争夺的那个大哥了。
陶陶望望温柔包容她、爱她的丈夫和怀里的小女儿,以及喧闹温暖的「食为先」,还有她闪着柔光的柳刃菜刀。
她实在别无所求。
相信母亲若是看到她,一定会非常欣慰吧?透过同样有着母亲血缘的哥哥,她像是看到母亲宽容欣慰的笑容。
「我非常幸福。」她抱紧自己的小女儿,并肩和王海站在一起,「我真的非常非常幸福。」
「食为先」的招牌闪闪发亮,俗气却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在风中摇晃着。
食物的香气传到很远很远,而这盏灯,也在许多人的心里泛着温暖的光。
【全书完】为什么会写《桃花桃花不要来(42)》呢?
我在九月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说是大病,也不过是感冒而已。但是搬来台中以后,我的健康状况已经好很多了,为什么还会病成这样呢?我是想也想不通的。
既没有咳嗽也没喉咙痛,只是不断的发烧,发热发冷,然后不断的冒冷汗,病到几乎无法起床。那一个礼拜,我几乎什么都吃不下,也失去了饥饿感。
等我痊愈到可以吃饭了,真的是感动到想哭,每一口普通的食物对我来说,都是绝对的美味。
或许是曾经失去,才能够更加珍惜,病后有段时间,我吃得下的分量很少,但是在吃饭时都充满了愉悦的心情。
这就是《桃花桃花不要来(42)》的开始了。
在写《桃花桃花不要来(42)》的时候,我复原得很慢,常常要写写停停,对美食的感动也表达得不够入味,但是我真的尽力了。至于《桃花桃花不要来(42)》的场景,是我家附近的一家平价日本料理店,我很喜欢吃那家的咖哩饭,刚好就成了这部小说的场景,只是--
掌厨的是个很有个性美的帅哥厨师,而不是美女陶陶啦。
我居住的地方是个很大的社区,住满了各式各样的「出外人」,尤其是我住的这区,几乎都是套房。因为邻近荣总和东海,和开始有厂商进驻的中科,所以住的人多半是学生、护士、医生、建筑中科的工人,还有一些在特种营业上班的小姐。
复杂?其实不会的。在以大楼为单位的社区中,大家都是很友善、很温和的。许多故事在这里无声的上演,有时热心的警卫先生会跟我聊几句,甚至告诉我某些默默发生的恋爱故事。
渐渐变得凉爽的夜里,站在阳台抽烟,望着隔壁大楼的灯火,我常想,每个灯火之下,都有不同的故事在发生。
写《桃花桃花不要来(42)》的时候,我将这种情怀一点一滴的编写进去。或许我是个足不出户的作者,但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各式各样精采的人生却都在我身边上演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染香群
王海
陶陶
不打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