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神断_作者:桃之夭夭夭夭(623)

  别说是佘氏,再坚强的女人恐怕都会绝望。

  佘氏不是个坚强的性子,性情比较柔顺,容易受外界言语影响。正因此,她连生两女,便觉不安,外界一径指责,她会觉慌张,并去拿碧桃试探范立轩。范立轩拒绝了,可若范立轩默许了呢?只怕她再难过不愿意,也会照办。

  意外落胎,还落了男胎,她肯定会自责、惭愧、惶恐。她会想:因为这是范家一直期盼的男孙,她做儿媳的连胎都保不住,指不定外人要如何嚼舌,公爹如何看她?丈夫如何看她?

  或许,也是这时知晓了范立轩和裘至昊的隐秘。

  和裘至昊的过往,使她面对范立轩时,有种心虚。真发现那两人秘密,五雷轰顶是肯定的,但更多的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混乱无助了一阵子,才产生心若死灰之感,想到了死,这才有了从碧桃哪里偷药藏起来的事。

  这里面有个时间差:碧桃年前腊月初就买了药,之后肯定要送回家的,药在范家顶多只会放几天。那么,佘氏必然是在这几天里得到了“毒药”,为何直到今年四月份才寻死?

  佘氏年前不寻思,估计是到了年底,心中有所不舍,打算陪女儿或爹娘再过个年,最后团聚一回。年过完,还不寻死,很可能是改了主意。

  这种事也常见,某个时段遭遇的事情太多,沉重的不堪重负,觉得活不下去了,就想死,觉得一死百了,再不痛苦了。可若过了那个时间段,即便还觉痛苦,可未必再有寻死的勇气。亦或者,觉得不是非死不可,不想死了。

  佘氏很可能经过年关,思想上有所转变,亦或者有别的什么契机,使她打消了寻死之心。

  从碧桃的讲述来看,佘氏的病情在年后有了好转,尽管还存在心事重重、行事改变,但大夫的诊断不会错,这都显示佘氏的好转。

  佘氏病情的再度转变,是在四月,几乎不出门,饮食消减,沉默寡言。

  这次的转变是“温和”的,没有引来多大的重视,用佘氏自己的话说,是天气渐热的缘故。

  穆清彦觉得,这个催化剂,必然在范立轩和裘至昊身上。

  最后,穆清彦决定再去一趟杏花村。

  到底村子,穆林跟仵作先去验尸。

  早先被误导,一直纠结于失火到底人为还是意外,无疑潜意识里认定佘氏死于火中。仵作验查时,重点就是看佘氏究竟是不是被火烧死的,只将其咽喉割开,查看里头是否有烟灰、烫伤,确定这一点后,就没再动尸体。

  古时忌讳多,尤其是“死者为大”,人们都不希望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官府要查案可以,但要勘探佘氏尸身,范家、佘家都不能接受,再者,范立轩是个秀才,县衙也不愿多事。

  因此,直至又有了新线索,仵作才又走一趟。

  动手之前,仵作低声与穆林说道:“穆林啊,这验毒可是要破腹的,范家那边……”

  毕竟是在村子里,万一闹出什么事,怕不好收场。

  当朝律法中有规定,若遇命案,死因蹊跷,需仵作验查。然而规定是规定,在实际操作时有很多变故,很多人不愿意亲人遗体被亵渎,甚至宁愿不追究死因凶犯的,再遇个“省事”的县官,便不了了之。

  周宏这个县令很有责任心,人命案更不容轻忽,但也嘱咐过,先要争得死者亲属同意。

  之前询问范家人,范家人同意了,是因只以为是在咽喉上割一刀,勉强还能接受。只要确认死因,早早结案,让事情淡下去就好。毕竟若官府不给公论,外界什么猜测都有,不利于范立轩将来的前程。

  再验一次尸,将大为不同,仵作也踌躇。

  穆清彦一直站在门口,出声道:“等等吧,我先去见范立轩。”

  第304章 怨恨何来

  穆清彦没要穆林陪同,独自一个人来到范家。

  正值午后,微风徐徐,略有凉爽。

  范家烧毁的屋子已经收拾过,残破的砖块木料都拉走了,地面上有火烧的痕迹,残骸打扫干净了。毕竟是青砖房,虽遭了大火,却并非全都残破,但能用的范家也不打算用了,主要是烧死了人,不吉利。

  有些话不好明着讲出来,但外人很清楚,范立轩还年轻,将来总要再娶的。往后再重新盖几间青砖房,自然不能用那些不吉利的旧砖,哪怕不怕忌讳,新妇住着心里也不舒坦。

  穆清彦来时,听见院中有小孩子的声音,夹杂着捶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