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满腹心事回家,被文婶看出端倪,一番旁敲侧击,也是赵和安想着找人为他解解惑,顺势含糊说了一些。就这含含糊糊的说辞,文婶一个过来人,这种事看的多了,稍一细想就猜的八九不离十,不由笑了。
心中感叹,原觉得老爷是个聪明人,做事妥当,不想却在这儿女私情上犯了迷糊。
继而又觉出欣慰来,老爷竟是早有心上人,也不怪他今早对那媒人那么冷淡了。可这婚姻大事哪得这般儿戏的,若当真喜欢人家,便该正经请了媒人去说和,哪有自己直接跟人讲的。
文婶心下不甚赞同此举,但想到赵和安父母都早早亡故,身边也没个长辈提点,不懂这些也无可厚非,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怜爱之意。念着早夭的小儿,一腔母爱无处施展,这下全转移到了赵和安身上。便如对着不知事的小儿一般,细语温声,解答赵和安的困惑。
“老爷这回可真是莽撞了。这婚姻大事,原就该郑重对待,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是有了心悦之人,便该由家中长辈找了人上门提亲才是正理,否则这私下里说道,一般女子都该以为这是轻贱人了。”
说到这,文婶停了一会,看着赵和安欲言又止的样子,觉得约摸是自己说的话太重,遂又安慰道,“当然,我也知道老爷定是好意,并非怀着那等看不起人的心思。不过,对方毕竟是女儿家,老爷就体谅一下。”
“他并非女子。”赵和安反驳。
文婶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哦,并非女子。那就是哥儿。”才想起之前赵和安一直说的是娶夫郎,是她老糊涂了,忘了这一茬。
也不怪文婶如此想,毕竟这世道,还是喜欢女子的人多些,赵和安家中条件不差,平日里也未透过什么口风,文婶自是以为他喜欢女子多些。
“哥儿也好。就不知是哪家的小哥,老爷若真喜欢,我便寻了人去探探口风。”对于赵和安的事,文婶一个下人,自然只有支持的份。
赵和安锁眉,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走了几趟,对于于乐心的态度他完全摸不准,“他……”。
“算了,文婶你先问问吧。他,应是不讨厌的。”赵和安不确定地说。
“诶。我这就去。”文婶高高兴兴应了,也没管赵和安话中的犹豫。他家老爷这般好的人,在这村里再难找出第二个,她可不觉得有人会犯傻拒绝。虽说年龄稍大了一点,但男子大一些也没什么。
细细问了赵和安关于那哥儿的消息,不想他也是个迷糊人,就知道人叫乐哥儿,前些时候家中发生一些事。好在于乐心那件事在村子里闹的实在大了,村中的人几乎都知道,就是文婶这个待在家中不大出门的人,原先不知道,出去稍一打听也就清楚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我的一个朋友”
赵和安:“我一个朋友,他喜欢一个人……”
文婶:“哦,老爷喜欢的那人是谁?”
赵和安:“就是乐哥儿。”
所以,赵和安,你好歹狡辩一下呀!招的也太快了。
PS:一天更一章会不会太少了啊?我要再多更一章吗?
第5章 定下亲事
文婶打听好于乐心的信息,对他的品貌性情也有了了解,还真是个好孩子。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下一步就是得找人提前通通气,若哥儿家里也满意赵和安,这才好请媒人正式提亲。
文婶找的是这两日跟她熟起来的一个婶子,大都唤她福婶子,为人热心大方,最是好助人的,最最要紧的就是她没将赵和安命硬之说挂在嘴上,言谈间看起来也不多相信。
就听文婶那么一提,福婶子便主动揽下这事,想着大家乡里乡亲的,于乐心也算是她看着长大的,是个好孩子,偏偏命不好,摊上这么个事。
而赵和安家世也不差,还有个秀才的功名在身,人品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算起来,赵和安跟她还有几分稀薄的亲戚关系,只可怜这孩子父母早亡,偏他几个爷爷不要脸,仗着自己是长辈竟想着占他家产,好在这孩子硬气,立起来了。不过硬气是好的,却是过分硬气,竟是切断了大部分关系,身边没个长辈操心提点,总归要吃亏,这不就到现在才想起成亲。
福婶子对赵和安和于乐心两个都心存怜惜,又在心中对这两人的情况进行比对后。哎呦,两个都是顶好的孩子,该是天生一对的!
因着心疼两个孩子,福婶子对这事更是尽心。到了赵向荣家说和时,可说是卖尽了全力,好话说了一大箩筐。原本赵向荣和于氏有几分犹豫,不想轻易应承,最后还是于乐心悄悄点了头,两夫妇才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