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翊离那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了,可他却毫不焦急,而是就站在旁边,慢条斯理地听着李起一条条念着丞相拟好的旨意。
建宁帝驾崩,高公公一点没耽误,当晚就一条白绫吊死了。他身为一直跟随建宁帝的人,揣摩人心的能力登峰造极。他清楚自己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私密。新皇未必会容得下他。而他干脆一死,反而能为收养的侄子赢得几分眷顾。
高公公一去,顺理成章由吴君翊的贴身大太监李起接过这个位置。
先皇驾崩,新皇即位,要做的事有很多。李起一条条念下去,嗓子都快哑了:
追封皇兄端仁太子为端仁帝。给母妃张美人上徽号慈圣太后,尊皇后为慈烈太后,许昭仪教养端仁帝有方,为贤太妃。
幼弟寿顺郡王晋为魏王,待其年长再正式册封,挑选封地。
给建宁帝上谥号为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这个上谥号,按说不算什么太过关键的事,走个过场,夸一夸先帝,就结束了。可惜这次礼官将选定的谥号,臣子们有些坐不住。而第一个发难的,竟然是新帝的老师,周旷。
“殿下,臣以为,先帝谥号选献、昭、怀等字均可,用明字,则似乎不大妥当。”周旷前进一步出列,打断了李起的宣召,含蓄地规劝。
照临四方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任贤能致远曰明。这……建宁帝可是哪个都沾不到边。
熟读礼法的大臣心里都有数。新帝刚继位,说先皇的坏话不太地道,选几个过得去的美谥意思意思就行了。
谁知道礼官拟好几个谥号送上去,吴君翊挑来挑去都不满意,还亲手拟了这个谥号,贾盛德不欲得罪新皇,便痛快地拍板拟旨了。
建宁帝在位时朝中一片太平祥和,不代表大家心中没有气!主战派的官员因为不战而降,屈于鲜卑,早就对建宁帝彻底失望。而即使是主和派,也不满于建宁帝宠信善书画的内侍良久了。怎么他们读书数十载,比不过人家写一手好字,几笔酸诗?
连开疆拓土的高祖,公认贤德的仁宗,都没敢用这个“明”字!何况建宁帝在位时外族入侵,叛乱不断,又哪里是个圣明之君的样子!
其实新帝生母张美人出身卑微,娘家又铸下大错,追封皇太妃也就罢了,太后却有些不妥。可惜大家念及这位殿下自小丧母,权当作为补偿。
谁知,新帝这是变本加厉,公然挑战朝臣了!
周旷带头的一声劝谏如同打开了水闸,更多的文臣涌出下拜,请更改谥号。
而替换“明”字的提议,也从一开始的“献”、“昭”等变为“仁”、“宪”之流,最后甚至出现了一两个“怀”、“愍”之类的平谥。
吴君翊越听,两眉间的皱褶越来越深,那些沉默许久的文人却越说越来劲,大有把建宁帝批驳一番,以出一口长气的架势。
旁人没有注意,立在阶下的文臣之首贾盛德与宗室之首豫王和楚王,却看得一清二楚。楚王欲言又止,吴君翊终于忍不住,一声暴喝:“都住嘴!”
朝臣终于安静了。
“先帝尚且尸骨未寒,尔等这是要造反不成!”吴君翊厉声道。
造反这顶帽子扣下来,奉天殿内的温度瞬间降到冰点。
这时候,吴慕皓终于迈出了犹豫中的一步。“殿下容禀,臣以为,先皇圣善周闻,重光丽日。用‘宣’字十分妥当,殿下以为如何?”
“宣”字虽比不上“明”,却也是个相当高的评价。经历了方才那番争论,吴君翊也有些疲惫,便勉强地一点头,问:“诸位以为如何?”
事实证明,大多数的官员还是软骨头。被吴君翊明里暗里一通威胁,楚王递了个台阶,便乖乖下来了。同时,朝臣心里也明白,楚王这是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太子身后了。
如此,建宁帝的谥号便定为神文圣武睿哲宣孝皇帝,庙号定为英宗。
“国不能一日无君,臣请殿下早登大位。”上一个话题告一段落,贾盛德终于出列。
他开口发话,更多的人跟着跪下,“请殿下早登大位。”
争来争去,倒把最关键的事给忘了。这位虽是众人眼中的新帝,可在名分上还是太子,还没有松口答应继位呢。
按礼法,他们要推选三次,吴君翊也要力拒三次,方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