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生存攻略_作者:小蜗牛跑得快(125)

  来人正是一身玄袍,孤身前来的吴君翊。

  吴君翊微微摆手,叫他小声,“不必行礼,朕原在文华殿中议事,心中烦闷,便过来看看。不必兴师动众。”

  沈瑜跪到一半被他拉住胳膊,只得无奈地站住,又离他更近些,“陛下是想来看看书?”

  “嗯。太阳下看书伤眼,你怎么不进去?”吴君翊问。

  沈瑜道:“臣在晒书。”他摊摊手。

  吴君翊低头又看了一眼,“这批书也该收起来了,陪朕进去吧。”

  沈瑜伸手摸了摸木板,的确凉下来了,他便应了一声,将最后几页翻完,先把厚重的书册合上,再抱起来,往文渊阁里面走。

  吴君翊是常来的,似乎漫不经心地打量了一圈周围,问道:“你最喜欢什么书?”

  沈瑜犹豫后诚实地答道:“《献成大典》。”

  献成是前朝年号。这套书是献成年间,皇帝下令编撰,其中收录了两千多册历朝刻印的书册,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阴阳医术,无所不包,其中许多更是在大齐建立的数十年中散佚的书目。

  这大典成书后抄录三册,分别藏于前朝皇宫,献成帝帝陵与前朝国子监。但在战乱中,前两者都已毁坏丢失,只有藏于前朝国子监的那本,留在楚地,直到迁都后被送入修缮后的文渊阁。

  沈瑜自请前来的一大原因也是,他想看看这套书,这套在老师口中海纳百川,却惨成孤本的书。

  “盛世才能编撰大典。”吴君翊似有所感。

  旁人兴许只知道《献成大典》的来历,或是知道文渊阁藏有这套书,但恐怕没多少人会当真来看。

  另一重感慨,就是他所说的了:献成大典的著撰,前前后后花去十几年,动用了无数人力物力,也只有盛世才能编撰这等大典。

  而大齐,还未有过这等盛世。

  想到这儿,他眼神一黯,紧接着他又问:“经史子集,你最喜好哪种?”

  “史。”这次沈瑜没多做犹豫,就脱口而出。

  吴君翊一扬眉,回过头定定看着沈瑜。“我以为会是子。”

  经史子集,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等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史书太死板,诗集又太浮夸。在吴君翊看来,沈瑜虽是正人君子,却并非墨守成规的儒家信徒,似诸子百家这样兼容并包的东西,他可能会更喜欢。

  没想到他的回答如此斩钉截铁。

  “臣……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只是觉得,史书都是明明白白发生的事,可能只是平淡的一行字,却又概括了无数人的命运,一个朝代的兴旺。这样的反差,实在是太奇妙了。”沈瑜一边说,一边把抱着的书小心翼翼放回橱柜中,关上柜门。

  这种必然和无从抗拒的力量,远超任何先人的著作。

  吴君翊怔怔地看向沈瑜,阳光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尘埃飞舞。

  他们最后,也不过是史书上的两行字而已。

  吴君翊像是被诱惑一样,突然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右手扶着橱柜上的隔板,左手搭在沈瑜肩头,将对方禁锢。

  “你……”

  他吐气近在咫尺,沈瑜的耳垂被一阵灼热的气流包裹,微微战栗。

  “陛下……”他的声音也变得沙哑。

  “朕可以叫你伯瑾么?”吴君翊终于说完了那句话。

  压迫感突然间完全消失。沈瑜迷惑不解,心中又隐隐有些失望。他直觉觉得,吴君翊原本想说的,并非那句话。

  “自然。”他答道。

  从前也有皇帝以表字称呼亲近臣子的先例,他们俩,似乎也能称得上亲密了。

  “伯瑾,伯瑾。”吴君翊的薄唇轻启,将那两个字翻来覆去念了几遍。沈瑜听得都有些脸红了,他从未觉得自己普普通通的表字还能被念出这样奇妙的感觉。

  “伯瑾,叫我一声习之吧。”沈瑜看着对方的嘴唇一张一合,却几乎无法分辨他的含义。

  习之,习之。翩翩飞鸟。

  沈瑜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了低低的声音:“……习之。”

  这一次后,沈瑜便时常看到吴君翊来往文渊阁。

  吴君翊有时是参与经筵,有时和那次一样独自前来,只同沈瑜说几句话。还有些时候,他只是安安静静坐在三楼的御座上看奏折。有时累了,就直接歇在文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