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戎踢了下他,林望月踢回他,三脚架颤动了下,背包客在船尾发笑。小方哥说:“坝美,壮语里就是森林中的洞口的意思。”
他的话音落下,他们的柳叶船划过了那些闪烁的金光,眼前忽而是一派敞亮了,猝不及防地,竹桥,水车,青山,绿水,稻田,农舍,挤满了于戎的视野。果然如小方哥所说,过了一线天,他们很快就出去了。
于戎把电筒模式关了。
坝美,森林中的洞口,就在这光亮的,开阔的,群山环绕中的,溪林的尽头。出了岩洞,水流急了,柳叶船左摇右晃,背包客又轻轻念起了古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林望月说:“你为什么不回家?”
他回头看那背包客,他又看小方哥,问道:“小方到底是谁?”
小方哥一头雾水,于戎笑着说:“还没请教您的全名是……”
“黎小方啊。”
忘魂
第二章(中)(一)
得到这个答案,于戎朝林望月看了看,林望月笑开了。小方哥又说:“村里姓黎的太多啦,喊一声小黎,半个村子的人都得跑到你面前!”
船在这时靠了岸,待到停稳当,众人一一下了船,老冯划着船又往那岩洞的方向去了。据小方哥说,游客多的时候,老冯一天得跑个十来趟。
那背包客最后上的岸,小方哥还想笼络他这单生意,热情极了,和他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还指着于戎说:“老弟啊,你看这个从上海来的导演,摄制组都住我们家,我们家的舒适程度那是毋庸置疑的,你和我去看看?就看看嘛,也不用你花钱,你这一路都还没踏实地洗过澡,睡过觉吧?我们家那卫生条件,抽水马桶,太阳能热水器,那还是我自己赶着马车从广南拖回来的。”
可背包客意志坚定,小方哥说得口干舌燥了,仍然没能劝下他来,他要走,下了竹桥,沿着河岸走。于戎和林望月在桥上收三脚架,他看了背包客一眼,他走出去没多远,捡起了河边的一块石头,揣进了口袋。
坝美村不大,小方哥说,从码头到他的农家乐走个二十来分钟也就到了。他行事仔细,带路时不时提点着小心台阶,小心烂泥,踏上一条两边支着些小摊,夯得实实的土路时,他的步子大了,那些摊位有卖五色米饭的,有卖红糖糍粑的,摊主见了小方哥,都热络地招呼,不是往他手里塞瓜子就是包了糍粑让他带走吃。小方哥分了一包糍粑给于戎和林望月,林望月用手拿着吃,于戎捧着那竹叶,小心地咬了一口,路上还有卖水果和手工艺品的,什么芒果,龙眼,竹篾,竹篓,绣花鞋,千层鞋底,银簪子,银手链,小方哥见到什么都要介绍一番,都能说出个名堂来,什么碱性土壤最养芒果啦,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价钱公道,做工精良,错过等于错失,路过就是有缘,于戎和林望月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没人掏钱。那土路快走到头时,遇上个卖刺绣手帕的摊子,林望月挪不动道了,盯着那摊主看。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头看摊子一头还在绣手帕,她用金色的线在黑色的手帕上绣三角梅。
小方哥在旁滔滔不绝:“林摄像,您有眼光啊,一路过来,就看中阿椿婆的东西了,实话和你说,她可是坝美村上手工最好的啦,你看看,这个手帕,一针一线她亲自缝出来,外头绝对买不到样子重复的,你看,有凤凰的,有桃花的,你要什么样的,你和她说,明天就能给你送过去,买回去送女朋友,送妈妈,特别有纪念意义。”
林望月看他:“能问问她的绣线,绣花针卖吗?”
“不买手帕?”
“不买。”
小方哥愣了会儿,抓耳挠腮,操起方言,试探着和那老奶奶说了两句,那老奶奶听着听着,狐疑地皱起了眉头,拍着自己放绣线和绣花针的木盒子,又指指摊上那堆垒成小山的手帕,一脸的莫名其妙。
林望月摸摸下巴,掏了一叠钞票,全放在那些手帕上。
这桩卖买就这么成了。
于戎在边上大致数了数,那叠钞票得有一千好几百。三人又走成小方哥打头,他和林望月并排跟着的队形时,于戎小声说:“拉动消费内需还是需要你们这样傻有钱的艺术家。”
林望月一本正经地回:“我没钱,但我真不傻,我能用一千五百块创造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