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听云继续道:“在西秀山有闻笛护着你,到了中原那一路你也是跟两位商人走的,太原一行我在暗中保护。后来到了望月岛,师父担忧你和行舟当年一样受太大刺激,刻意不让你知晓自己的身世。七年了,你从不问,现在来责怪我们不告诉你?”
柳十七语塞,他倔强地望向封听云:“……是,反正离了你们我什么也不是!”
封听云气急反笑:“有趣!十七,你一身功夫拜谁所赐?西秀山血淋淋的一遭,若不是闻笛,你撑得到第二个六阳掌吗?我本来还以为你找我质问是为了拜月教的事,却不想你纠结的只是这些鸡毛蒜皮!”
他还没回答,封听云愤愤又补上一句:“倘若你真这么想,那就太令我心寒了。”
一句“那些事轮不到我来操心”堵在喉咙,封听云对他好却绝不会一味妥协,只会显得自己更加幼稚。柳十七醒悟这道理,低头不语。
他是在闹脾气。
从前夜与伊春秋长谈之后,就一直有什么情绪委委屈屈地窝在心里给他添堵,亟待被发泄出来。而这望月岛上下,他找不到一个可以随时闹一顿的人,只得把那根笛子扔了出去,又在夜色里摸索了半宿,把它重新捡回来。
柳十七忽然有些迷茫,好似这偌大江湖中,能无条件容忍他的除了闻笛再无旁人。
他对闻笛也全然恨不起来,不管他瞒了什么骗了什么,有多大的私心……柳十七恍然大悟,他不是非要个好歹,只要说清了,他就能理解。
但伊春秋和封听云总顾左右而言他,秘密说一半藏一半——为什么?
就只因为最开始离开望月岛的人是他娘?
思绪混乱之下,柳十七猛地一个激灵,仿佛拽住一根线头,顺着拉出许多痕迹。他顾不上反思其他的了,问封听云一个奇怪的问题:“师父是不是恨我娘?”
“虞师叔?”封听云惊讶之下迅速调整了情绪,“我与行舟只同师叔相处过很短的一段时日,她们二人无话不谈,情同姐妹……”
但不是越是感情深,才越会在分开之后埋怨对方吗?就像闻笛一直以来都觉得柳十七倘若知道真相,一定恨他入骨。
袖中那柄短笛在山坡石堆里滚了一遭,抵着掌心时刺得生疼。
昨夜里风轻云淡,伊春秋的语气细细想来,可能也有怨怼:“晓妹本就不喜欢被困于一隅,她听说能走,比谁都愿意接受代价。她比师父看得透,知道复兴本门几乎无望,师父问她愿不愿意,她便答应,带着秘籍一走了之,断了所有人的念想。”
石子入水,所有的事就像泛起的涟漪。
虎落平阳之后,叶棠带着王乾安到了望月岛。算时间,叶棠当是英年早逝,从那以后王乾安就没断过回到中原的心思。
虞岚受王乾安所托带着《碧落天书》的另一半离开望月岛,遇见柳来归,安顿在了长安,以为从此一辈子就安安稳稳,再不被师门旧怨所扰。
盛天涯多次离岛找虞岚未果,直到打听到她的死讯才起了心思,盗书离开。
而盛天涯离开时,王乾安重伤,伊春秋从此有了心结。她派人找到了虞岚的儿子,收到身边悉心教导,始终不肯告诉他事实。
……为什么?
柳十七想:“恐怕她怕我太像娘的性子,全盘托出后定会重蹈覆辙。”
他将所有的事一捋,突然察觉这些日子来乱糟糟的一切背后,被他忽视了很久的一点。把真相再次琢磨后,望向等他说话的封听云,柳十七没再纠结于小事,像想通了似的。
柳十七道:“师兄,你还记得绿山阁在余杭给你的那封信吗?”
——祸起萧墙,不进则退。
封听云虽不知他怎么又正常起来,顺口道:“记得,你还提醒我那可能在说解行舟,如今看来,的确在说解行舟……”
“未必。”柳十七严肃道,“我爹娘死于十三年前,被左念杀了,这个他自己认过不会有假。但他又说什么‘有人误我骗我’‘害死无辜之人’,我怀疑爹娘的死另有人从中作梗。否则按他们二人隐姓埋名,只看着像长安一对普通夫妇的样子,怎会有仇家?”
柳来归出身紫阳观,师父慕真人德高望重,更不会与人结仇。虞岚虽为望月岛的弟子,想来能与柳来归结为伉俪,不会是什么十恶不赦爱好古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