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_作者:胶东大葱/蝎子兰(276)

  小皇帝振奋:“这就去大本堂读书。”

  王修看着小皇帝吧唧跳下御座,斗志昂扬地去读书了。摄政王坐在武英殿不动,王修站在一旁,也不动。他是他的眼珠子,他知道。

  倒是没等太久,武英殿外面响起一瘸一拐的声音。王修恍惚,原来,是等粤王?

  粤王第二天御前听政时上书,山高路远,甚是思念儿子,请求自己的嫡子入京。

  小皇帝看摄政王,什么意思?怕广东也闹民变?

  摄政王垂着眼睛:“粤王怜子,其情可悯。这样一说,孤想起太祖时在凤阳建武学,藩王子弟全部要到凤阳习武读书,备选太子幼军。如今陛下驾前仍需戍卫,不如恢复祖制,各地藩王送嫡子入京,一起习武读书。即可伴驾御前,又可知书上进,不至于作为皇族,却荒废了学业。”

  王修垂着脸,暗地里眉毛一挑。

  这是我告诉你的!

  他转念一想,难道李奉恕在书房坐了一宿,就是在想这个?王修不得不心惊,从金兵围京到仁祖皇陵被毁到现在河南皇族族灭,李奉恕似乎一路都在应验着四个字:

  不破不立。

  王修心里狂跳,他不知道是被谁吓着了。被自己的大胆臆测?被李奉恕这一路的艰难竭蹶披荆斩棘?还是……被天意?

  王修暗暗攥了手指。

  “研究兵务学问日盛,兵学家日繁。太祖时儒学武学并重,现在看反而是民间人士有远见,皇族武学竟然日渐荒废。河南福王几无自保能力,孤不得不恢复太祖时凤阳武学,教养保护皇族血脉,诸位卿,你们说呢?”

  皇族的事,朝臣其实也懒得多管。摄政王把这些藩王的嫡子扣在北京当质子倒也好,让这些皇家无赖收敛着点。大晏爵位继承有个大问题,嫡子继承不降爵,否则河南哪儿来的两万皇族!也有好的,没有嫡子算无后,整个王爵要被收回。河南倒了大霉了养了那么多皇族,皇族俸禄一直是朝廷的糊涂账,更是沉重负担。李鸿基不抄不知道啊,仅河南一地竟然就两万多。

  摄政王微笑:“如此,便定下了。”

  摄政王设立凤阳武学,下令各地藩王送嫡子入京。若是平时,摄政王下这种命令恐怕没人会理,福王被灭族,各地藩王人心惶惶,陆陆续续竟然真的有人往京中送孩子。

  周烈兼领凤阳武学,一脑门子官司。他是世袭卫所士兵,没进过真正的武学,急得脑门冒汗。习武要的就是掉皮掉肉流血流汗地吃苦,这些骄矜的皇族子弟可不是来吃苦的。周烈越想越绝望,摄政王怎么想起来让他兼领凤阳武学的。他一接到这个命令,顶着大太阳往研武堂跑。能推则推,他已经被京营弄得焦头烂额的了。周将军满头汗大步流星往鲁王府书房走,书房里没其他人,除了一个罚坐似的年轻人提着毛笔,板着脸,随时待命。周烈正冒火,迎面一看这个年轻人,愣一下,这是谁啊?年轻人直板板站起,作揖:“周将军。”

  周烈恍然大悟,这不是何首辅外甥赵盈锐么?是……挺丧的啊……

  周烈一声笑没忍住,赵盈锐看他,周烈努力把笑声的尾巴转化成咳嗽,清清嗓子:“殿下呢?”

  赵盈锐自恃庄重端方,一本正经道:“殿下正在后院查看菜地。殿下吩咐我在研武堂值守,如有人来记录所有事宜。那么将军您有什么事?”

  周烈挠挠头:“不用了,我去后院。”

  王修抬脚进来:“周将军来了。”

  周烈脸上冒汗,也顾不上赵盈锐:“王都事,我接到凤阳武学的命令。我如何能兼领武学?我担心能力有限,京营没整好,武学也没弄好……”

  王修袖手:“你知道儒学么。”

  周烈一愣:“嗯?”

  王修淡淡道:“儒学中启蒙师讲师座师,同学同窗同科同榜,全都是关系。你觉得武学里呢?”

  高级军官少,武举考试时办时不办,军官中的同窗关系倒真是不显。

  王修慢条斯理:“你是不是害怕应付不来皇族?真正掌管凤阳武学的肯定是摄政王殿下,谁敢在他面前造次?凤阳武学不光收皇族,一应贵族和优秀平民也收,有好苗子,可着你的京营先挑,你还有不满?”

  周烈头痛:“那讲官?各地总兵都在驻地,难道找一些纸上谈兵的儒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