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_作者:胶东大葱/蝎子兰(440)

  徐阁老对皇帝陛下一揖:“陛下,昨日在大本堂读《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弗同,同归于治;为恶弗同,同归于乱。’陛下今日,可有了悟?”

  皇帝陛下一愣,徐阁老授课最多,陛下到底年纪小,对授业之师有天然的敬畏,也没反应过来徐阁老这是不敬,只好回答:“上天不偏爱,只辅助有德之人。民心不持久,只怀念惠民君主。无论哪种善政,总归是疆土大安。无论哪种恶政,治下总归崩乱。徐阁老之意,难道民心便是善政?”

  徐阁老粗重喘息:“非也。陛下,反了。得民心者,才为善政。‘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心为何?男有余粟,女有余布,大善!”

  徐阁老沉默,无论朝上再怎么争,不发一言。

  徐阁老这人有意思。他骂摄政王是智瑶,摄政王回去问王修智瑶是谁。王修回答:“春秋智襄子。未继位前大臣评价他有五个优点,发美高大,射御力足,伎艺毕给,巧文辩惠,刚毅果敢。就是有一个缺点,不仁。后来……就都给大臣说中了,太过穷兵黩武,韩赵魏三家分晋。”

  摄政王一听乐了:“我有那么多优点呢?”

  王修无奈:“老徐不是在夸你。”

  摄政王道:“我不必仁。天子才需要仁。”

  王修瞪着眼睛:“你……”

  摄政王冷笑:“成庙为什么把我弄回来,你不会到现在都不清楚吧。”

  听政后,皇帝陛下问摄政王:“徐阁老说的,是不是陈词滥调?”

  摄政王低声叹:“这一回,他说对了。”

  宗政鸢在山东接到陛下旨意:用登州港的船送玉米种子以及番薯土豆去大连卫,大连卫有人接应。

  宗政鸢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玉米种子送山东来时,他心里隐隐是有希望的,要往辽东送。他的心悬着,不知道摄政王如果拒绝这么做,自己会怎么想。对李奉恕的忠诚是不会更改的,大约就……失望呗。

  人心这个玩意儿,冷了是救不回来的。国有法度,也应有气度。摄政王如此行事,宗政鸢心中安稳。任何一地,国不弃。

  登州港装船,渡海去大连。

  宗政鸢站在海边,长久地瞭望。不怕艰难,有希望,可以胜过一起。

  玉米种子几乎同时到达河南,马车运送,走研武堂驿道,源源不断仿佛经络中澎湃的热血。

  种子不多,推广尚需时日。只要有一粒种子,晏人总是有办法种下去,等到它发芽,成长,结出果实,长到满山遍野,活泼热烈。风雨灾害,绝不低头。

  邬双樨往诏狱送食盒。司谦已经回来了,他板着脸接过食盒。邬双樨十分急切:“烦请司指挥转告,权道长发现能种的作物,叫玉米,大穗头像棒槌,籽粒充实饱满,摄政王命人送玉米种子去辽东,来年不会有人饿死,请,请督师放心……”

  邬双樨抓着司谦的袖子,说不出话来。司谦长长一叹:“我检查完食盒就送进去,你的话也会转达。只是那位从不回应,你也……”

  邬双樨抱拳:“多谢司指挥,多谢司指挥!”

  邬双樨目送司谦抱着食盒离去,转身往辽东方向,郑重倒一壶酒。

  第195章

  白敬收到宗政鸢一封信。宗政鸢在信里问他:延安府有桃花么。

  延安府大疫过去, 缓过一口气。秦军第一役, 大胜。

  白敬想犒劳秦军,实在是困难,酒肉都没有,魏知府想了个办法:“大家在一起唱唱跳跳,不就挺好?白巡抚听过腰鼓没?”

  白敬笑:“似乎听过。”

  魏知府乐呵呵:“白巡抚没听过地道的。大疫过去, 大难不死, 大家都必有后福, 所以咱们热闹一下吧!”

  北京的评书故事传到陕北来, 白修罗王率领众修罗战胜瘟神。鼠类为瘟神役使, 但瘟神怕火,火能驱疫。魏知府把延安府打扮起来,到处挂红布贴红纸,跟过年似的。延安府大庆, 幸存的人涌到街边看腰鼓。每年过年都要这么热闹一回,浩荡的腰鼓队踏着古朴的节奏, 穿过延安府的大街。

  只是, 过年时还在身边一起大笑的人,现在……不在了。

  一阵风过,街上到处的红绸沸腾似火。

  白敬自己一个人穿着端正的官服来到烧埋疫病尸体的地方。紧迫之时烧了就掩埋,分不清谁是谁, 只知道人抬进旧官衙, 就再也出不来。大疫过后,只剩地面上一个小小的土包。有人想把自己亲人请回家, 可是……都成灰了,如何分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