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_作者:卫十七娘(57)

2019-01-16 卫十七娘

  谢洵垂眸看着李昉漆黑的眼珠轻笑出声,尔后才无可无不可地应了一句:“臣少年时不知礼数,圣人倒记得清楚。”

  “那时我刚同故皇后定下亲事,便带了几个随从到赞皇县侯在京兆万年的祖宅去看我未来的妻子。”李玚忽然伸手揽住谢洵细瘦的腰,靠近他低声笑道,“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谢郎,自然记得清楚。可惜你从那以后,便轻易不肯与我调笑了。”

  谢洵怀里抱着李昉不便挣脱他,只好别开脸去:“份属君臣本当如此。臣少年时被大人和故皇后养得略娇纵了些,才致御前失仪,圣人不怪罪罢了。”

  内殿的宫人方才便尽数叫萧韶摒了出去,李玚看着近在咫尺的谢洵,忽然伸手覆上李昉的眼目,随后便用余下的一只手挑起谢洵的下颌,看着他的眼睛低声道:“那时谢郎便是这么对我的,可还记得么?”

  谢洵眼底有一瞬清晰的慌乱,再也不肯因为怀中的李昉而对李玚的种种行迹步步退避,蓦然站起身来,转身便要出殿。

  可李玚却不肯放手,仗着谢洵双手不便,疾步上前将他揽了回来。他犹不忘用手覆上李昉的眼睛,然后眼底含笑地对着谢洵的唇亲了上去。

  似乎有风从殿门口刮了进来,殿中从外至内的帷幕渐次被吹动。其中有一莲花纹的帷幕险些触及谢洵的头发,李玚瞧得清楚,便揽着他后退了一步。

  两人呼吸却是已经乱了。

  谢洵已然拧紧了眉,他先时尚能咬牙退避,直到后来引得李玚咬上他的下唇时,他终于吃痛松开了齿关。

  等到李玚终于放开他时,但见谢洵的面色已然彻底沉了下去。

  “明日便是朝会日了,臣告退。”言毕他便将李昉递了过去,拂袖而去。及至走出紫宸殿时他看见天色阴沉无星无月,阶前犹剩残雪。

  承徽元年二月初十,李玚宴群臣于曲江,他之下的两侧位次是冯昭辅、鱼延年、杨公赡。谢洵身着借来的紫衣姗姗来迟。李玚在座上见了谢洵便笑,竟亲自起身向谢洵走去,不顾百官侧目,携了他的手往左边位次走。

  此时左边文臣的坐次已无余席,群臣虽不敢言语,却忍不住往冯昭辅与杨公赡的位次望去,心知此番谢洵回京,必然要与其同列。冯昭辅脸色铁青,见李玚携了谢洵往这里走来时几乎要拍案而起。杨公赡神色淡淡,垂眸不语,竟不知他在想什么。李玚最终果然将谢洵携至二人身前,轻轻一笑。

  “太傅,你让一让罢。”

  此言一出,满座朱紫变色,曲江之畔,却似新见了草芽。

  太常引

  夜深凝寂月明堂,曳缕返魂香。

  物我两相忘。

  恍然在、清微帝乡。

  眼前今古,世间藏彀,一例尽亡羊。

  险处不堤防。

  竞奔走、槐檀战场。

  -卷二:禾黍不获(完)-

  【贰拾壹】星稀天下旦

  承徽元年春,谢洵二次拜相。李玚御笔亲书制诰,授谢洵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陈国公爵。

  谢洵如今不过三十许人,此等恩宠不能不令人瞠目。李玚于延英殿诸相前命身侧的郇弼将那拜相赐爵的制诰念与谢洵,谢洵闻言立时退避,连称不敢。此番推拒倒非为人言这些虚幻之事,谢洵对此也并不在意畏惧,他只是看见了立于诸相之首处的太傅杨公赡。

  诸人心知肚明,前朝圣天子最爱重的臣子便是杨公赡,就连谢洵的师相禤仪都要往后排。那日曲江宴饮,李玚教他取杨公赡而代之的意图显而易见,谢洵对此倒是没甚么旁的顾虑。

  只是有些兔死狐悲之伤罢了。

  李玚见他固辞,于御座上和声向他道:“朕但恨无官赏卿耳。卿若不应得,朕必不与卿。”

  谢洵轻轻一晃神,想起这是他曾与李玚讲过的旧朝典故,不免觉出些不祥来,待要辩驳又觉得实在无谓,因这实在是无可辩驳也无须辩驳的盐梅相成君臣遇合。

  于是谢洵便不再推辞。

  拜相的礼节十分隆重,至夜谢洵才得空与郑晔用晚膳。郑晔近来身子时常犯懒,谢洵于席间便多嘱咐了几句,她起先只默然静静听着,等谢洵终于无话可说才忍不住笑道:“三郎好啰嗦,比之翟拂犹甚。”

  移时饭毕,谢洵与她安寝。谢洵于榻上虚虚阖了眼目,听见身侧卧着的郑晔似是闲谈一般地含笑开口道:“圣人十分看重你,不想谢家三子,竟是三郎得天颜眷顾,阿母泉下有知,想必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