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君,臣不臣_作者:指捻尘叶(109)

  “陛下这话说的,这些贡品,哪样是臣看不上的。”

  “你便全拿去。”

  虞濯哈哈一笑:“恐怕户部尚书改日就要按个大罪到我头上——不对,这贪污也贪污不到入库的贡品上。李大人八成是要怀疑陛下与臣私相授受。”

  “胡言乱语。”

  小德子钻到最角落登记库房内的东西,假装自己并不在此。

  转了一圈,虞濯也没见到什么值得他动心的物件,转而问夏侯瞻:“母后那里送什么过去?”这声“母后”,喊得是再顺口不过。

  “西域进贡的香料、皮袄一类,都是前日就备下的。”夏侯瞻也没在意他的称呼。

  腊月二十九,天大雪,早朝时分,不少大臣延误。而那许久不上朝的虞濯却突然走在群臣面前,引得众臣面面相觑,交头接耳。

  皇帝似乎早有预料,偏殿之内备了不少热茶热粥,炉火正旺。

  偏殿内,苏晴率先问:“虞大人病可是好了?”

  “多谢苏大人关心,陛下请了院正薛太医到我府上,如今算是好多了。不得不说薛太医妙手。”

  说罢,虞濯揉了揉眉心,自从岭南回来后,薛太医给他请脉的次数比燕太后还要勤快。夏侯瞻生怕他的脑袋再犯什么毛病。

  “薛太医的医术自然是全京城数一数二的。”苏晴说完,就告辞去喝热茶,这一下子,六部的尚书、翰林院的学士齐刷刷地把目光投来。

  虞濯不等他们上前,走到李尚书面前说:“李大人三日未见,你可消瘦许多,可是受不住京城严寒?”

  先前李铭还是没反应过来,但其余大臣立即从这“三日未见”之中,听出非比寻常的意味来。难道户部尚书一次拜访的时间,就跟着虞濯了?

  正在冥思苦想之时,赵公公带着两个小太监走进偏殿,宣诸位大臣入殿。众臣也暂时放下疑惑,整装入朝。

  “诸位爱卿都来了。”夏侯瞻示意赵公公念圣旨。

  众臣还没想好今日是个什么缘由,就听赵公公宣读圣旨,封大皇子为太子。

  听着完后,殿内寂静无声,半晌,才有一名老学士颤颤巍巍地问:“立太子一事怎可如此草率?陛下正值青年,日后必定子嗣延绵,还望陛下三思。”

  “继续念。”夏侯瞻的目光落在虞濯脸上。

  自古皇家鲜有双生子,这是众人不宣之于口的。因为二人长相相似,若是争权夺位,便极难辨认。

  然而今日,皇帝竟然将二皇子过继为前朝燕氏之后,众人皆惊。

  虞濯颇为无奈地对身边几个惊讶万分的臣子说:“瞧着,今日我是来给陛下做说客的。李大人、刘大人,二位可有想说的?”

  李大人摇摇头,喊道:“吾皇万岁。”

  然而几个花甲之年的学士不约而同地跪倒在地,大呼:“陛下三思!”随后朝堂真的如菜市口一般闹得乱哄哄得。

  苏晴也没想到会闹得这么大,然而赵公公紧接着又拿出第三章 圣旨,吵嚷的声音突兀地低了下去,并且没有。

  第三道圣旨一念,众臣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故而这道圣旨念完之后,反倒是一阵诡异的沉默。

  虞濯出现朝堂的事已经无人关注了。

  放未生育的妃子出宫,为了这一条圣旨,虞濯可是真正忍了十日没去皇宫,软磨硬泡、三十六计都用上了。

  “今日只议圣旨之外的事情,诸位爱卿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陛下——此一件事便已经让人难以容忍,更何况这三道圣旨,道道难容于宗法?”

  “既然如此,那便是无事可奏,退朝。”夏侯瞻话音一落,起身走向后殿。赵公公那震耳欲聋的“退朝”将众人生生拉回神。

  虞濯拉住一个正要上前请奏的老臣,劝他:“柳大人,你可知我为何称病不朝?”

  “为何?”虞濯的力气大,他着实无法松开,只得听他在此地唠叨。

  “大人,以为这三道圣旨只是临时起意?”虞濯故作遗憾地说,“整整十日,本官依旧无法让陛下回心转意。”

  其余几个在旁听的臣子也是面露难色。

  虞濯作揖告退。

  后史记载:奉贞三年,武帝立长子为太子,次子过继燕氏,终身未纳妃子、封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