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堂”的修葺也在继续进行,那里的后院不用再住人,于是乐言之决定将当时他们的住房全部改成刀房和库房,老古每天辛苦监工,他的徒弟王茶也会时不时的过来看看进展,帮忙打打下手。
乐言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准备,于是这些分散精力的修缮工作就全部交给南宫毅来决定。
上次在皇上的寝宫,皇后提到的太医院决定采用民间供药的事情后,第二日的朝堂之上,太医院就正式递交了折子。
民间供药,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算不属于太医院范畴的官吏们,也参与了激烈的辩论。
有支持的一方就有反对的一方。
支持的一方都赞成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不但大大减少了宫里的开销,太医院不必要的一些开支浪费,人员的浪费,而且还能腾出更多精力来专研其他的药方。而且民间供药,这也挽救了太医院经常库存过多而导致长时间不会去使用药材而造成的无端浪费。
药材随时给药铺列单子选购,成品药也可以提前列单子进行制作。这就大大的节约了成本,避免了重复的工作。
不过每次药材的选购,都是要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一旦出现不合格的东西,那么就将立刻更换供货的药铺。
反对的一方,担心也不无道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如果皇室要员得了什么不得了的重病,就将无法进行隐瞒,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趁虚而入,就非常有可能造成皇室的危机。因此,宁愿多浪费些钱财花在浪费药材的储存上面,也不能将皇室的弊端暴露在外。
就这么一件事情,朝堂足足辩论了有一个月之久,这可谓是除了出台某种政策外,辩论最夸张的一次事件。
结果很显然,由于皇上的大力支持,最终这件事情得以实施。不过又多了好多项关于对药铺的全方位筛选,和对供货药铺选拔的建议。
最终,好几个大臣都举荐了一些民间口碑好的药铺之外,皇后通过乐槿举荐了“丰济堂”,乐槿又连同孙艺幽一同举荐了“言之堂”。
选拔的规则,就是一个月后的公开筛选,所谓公开筛选,就是所有百姓都可以旁观可以提出疑问的最公正的筛选,也可以看成是郎中界的“比武大会”。
85、乐言之的巅峰(二)
这一个月说快不快说慢不慢的过着,为太医院供药的选拔前夕,“言之堂”也掐着点修缮完毕。
通过老古的努力,“言之堂”焕然一新,趁着这次被烧得差不多,里面的格局也彻底做了一次大改变。
这样的格局是乐言之想着现代的医院格局稍微把上次的样子做了些变化,一进门口是一个宽阔的大厅,周围放着几排舒服的座椅和茶几供休息和等候,每个座位离得都有些距离。接着往前便是左右两个分支,左边的小屋子里有坐诊的郎中,右边的很大的房间放着各种药柜用来抓药。
这次乐言之还嘱咐老古多招一些有经验的伙计来,如果有稍微懂些医术的就更好了,这些伙计被乐言之安排在诊室前的分诊台,正常来的病人挨个排队坐着等候,分诊的伙计需要大致了解病人的病情,真的遇到急症患者的时候,就需要加塞一下。
所以分诊的伙计需要有基本的常识。
右边的药方,这次分得也比较细,接方子和出药分作两边,另外还单独增加了需要把药材在这里加工的方子,很大部分成品药也单独列在一边,这样更大大的缩减了治疗的时间。
再次营业的前几天,所有的伙计基本就全部到位了。
乐言之看着这焕然一新的属于他的药店,真是物是人非。
上一次开业时唐依秋还在店里出入的景象似乎就在不久前,转眼之间,乐言之只剩下孤单一人。
南宫毅似乎看透了乐言之的想法,他不动声色的上前揽着他的肩膀给他安慰,给他支撑。
让乐言之欣慰的是,孙艺幽再次送了他一块匾额过来,而且这次开张后生意明显就比上一次好得多,一整天,大堂内排队的病号就没有断过。
许多都是老顾客,还有源源不断送贺礼来的人。
“等我赚够了钱,我就都还你,这张借据你收好。”乐言之趁着休息的时候塞给南宫毅一张借条。
南宫毅看到借条脸色有些微变,“咱们两算这么清干什么,我的不就是你的。”
药铺进行修葺的资金,几乎都是来自南宫毅的资助。之前乐言之开药铺后几乎把资金全部用在采购药材,结果一把火全部烧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