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元的杂货店_作者:祈幽(250)

  进店的客人畏惧于昆吾居的威严,就连扫一眼门口都没有, 规矩矩地在柜台前排队。敦实的L形柜台前排了三个队伍,排进店里的就有近二十号人, 门外人更加多, 长的已经排到了街口, 队的人数还在增加, 照大金提供的经验, 数巅峰的时候S形的队伍能够在老街上盘绕五六圈。

  华夏部分地区的老传统会在年三十这一天祭祖烧经, 一日受到子孙供奉、被子孙惦念的鬼有重返阳世的机会。上苍有好生之德, “春节”这个节日出现后幽冥鬼界与凡尘俗世便也有了团圆。

  不知道哪年哪月,返回阳间的鬼族在回家之前会先去一趟昆吾居, 上几块馓子。

  油炸馓子又称寒具,是寒食节吃用的食物,“织手搓来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黄深”,用菜籽油炸出来的馓子放凉之后,味道香脆、油润,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以浸泡进汤水、牛乳里面,泡软了味道同样香。馓子可用作祭祀,大盘的馓子堆叠在一块儿,金丝缠绕如垒金一般,重叠美观。

  因种种原因,到了年三十这一日昆吾居就会售卖馓子,每人限量,一人不超过十五根,敞开了真是应付不了。昆吾居提供的馓子不是常见的面盆大大馓子,而是掌心大的小馓子,和面时在面里面放盐,吃起来微带咸香。为了应付这一日的客流高峰,昆吾居提前半个月就开始为做馓子而忙碌,到了昨日已经制作出了六千多斤堆放在厨房的库房内,小山一般。

  油烟熏的姜元感觉自己整天都是油头油面的,做梦鼻子里都是馓子的香味,估计接下来的一整年都不想吃馓子了。

  “要十根。”

  两边队伍男女的声音同时响起。

  姜元笑着用戴着一次性塑胶手套的手拿出来十根装进纸袋内递给李婶的爸爸,他的旁边珠珠的速度同样不慢,纸袋内装了十根递给了李老爷的现任妻子。两夫妻相视一笑,李老爷子伸出胳臂,老太太自然地挽了上去,二人相携着往外走。

  拎着馓子,夫妻两个有说有笑地往家的方向走,有饭菜的香味不断地送到鼻尖,是家里面的孩子在烧经。耳边还有女儿絮絮叨叨的声音,说着家里面接而连三的喜事,女婿升职了、外孙女成绩门门优秀、家里面的生意越来越好……日子红红火火,他们在地下不用挂怀。

  “我跟你讲讲,我年轻时候在这条街上的趣事。”

  老太太笑着点头,“又要惦记你以前养的那条老黄狗了?”

  李老爷子说:“哪里只有狗,还有许多儿时的玩伴呢。你瞧,他们也拎着馓子在往家里面走。”

  老太太望过去,果然有几个认识的老头老太太拎着馓子往家里面走着,蜡白的脸上因为节日的氛围沾染上了喜庆,她摸上了自己的脸,应该是一样的颜色吧。

  “汪汪。”大黄狗跟在李家老夫妻的身后,往家里走,身后的尾巴摆动的欢畅。

  昆吾居里头,怪力萝莉·小满端着直径一米二三快有自己高的竹匾从厨房走了出来,深褐色的竹匾上堆了十来斤的馓子,散发着油炸的香味。这是她连着端的第三盘,放到了柜台上发现有一盘快要空了,不出十分钟她又要到后头端一盘去。

  珠珠一人看着两排队伍,手多多劳,抓麻花的手在竹匾上空留下道道残影,这速度再守一队人也是绰绰有余。但三排队伍全给了珠珠来做,身为老板的姜元不好意思啊,坚持着自己也要守在柜台后。

  “一根?”姜元重复了一遍得到明确的答案后就装了一根递给面前的客人,“您拿好。”

  身上穿着考究的衣服,形容却非常枯槁憔悴的老头儿接过了纸袋子,笑容无力地说:“谢谢。”

  老头儿视线擦过姜元的肩膀,瞪大了眼睛,哆嗦着声音说:“你、你、你怎么在这边?”

  姜元的身后站着刚好从厨房出来的方爷爷,在厨房帮不上什么忙,他就出来看看,看着满堂的客人他感叹昆吾居的生意可真好啊,但等看到朋友,久经风霜、历经考验的方爷爷不淡定了,他两个月前才参加过这位朋友的葬礼。

  朋友晚年可谓是凄凉,儿孙不孝顺,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惦记着朋友名下的财产分配,天天面和心不和地在朋友的面前阴阳怪气地说话。这也就罢了,不孝顺的家伙不见便是。可有儿子不争气,败坏家财,还要老父亲舍下了老脸去求人,心力交瘁下,朋友就这么去了。